“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安邑城下,楊崢喃喃自語道。

變化太多的一方,反而會先出現混亂。

十幾萬的大軍,不可能做到如臂指使的地步。

古代行軍打仗,能約束士卒朝一個方向走,就算是強軍了。

所以古代大戰,大部分都是平平無奇的相互對壘,以靜制動,直到一方內部出現變化,先犯錯,然後找準弱點,一擊致命。

更何況楊崢麾下還有五萬敢死營,數萬義從。

如果自己不在軍中,這些人肯定先自亂陣腳。

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而非自己變來變去,給敵人取勝的機會。

衛瓘的虛虛實實之計,楊崢沒有完全聽從。

而是直接率兵一頭扎進敵方所謂的“陷阱”之中。

陰謀詭計只可為輔,不可為主!

真正決勝的還是雙方的硬實力。

不過,安邑城著實堅固,楊崢令敢死營勐攻了十幾次,都沒有拿下,反而死傷近萬人。

只能頓兵城下,休養士卒,靜待其他戰場的訊息。

等到的第一個訊息是陳騫攻破華陰,進入關中。

第二個訊息是杜預挺進中原。

第三個訊息是馬隆聚攏漠北諸部,六七萬人馬突入河北。

心中對這場大戰的最後結果也就心中有數了。

關中張特和魯芝,長安有數萬人馬,城中幾十萬百姓,陳騫五六萬人馬想要攻破,難如登天。

且關中塢堡密佈,到處是府兵,和組織起來的青壯,陳騫佔不到好處。

馬隆、杜預隨便一人有所斬獲,都能動搖前線的晉軍。

所以楊崢選擇觀望和等待。

期間,龐會還來了幾份奏表,假惺惺的問安。

楊崢也一一回信,讓他堅守稷山。

龐會最大的作用,就是讓秦軍不必與晉軍在蒲坂大戰。

也間接促成了河東大戰。

煌武三年八月初九,金風萬里。

終於等到杜預攻破許昌的訊息。

整個安邑城下歡聲雷動。

許昌是曹魏舊都,對士氣的影響可想而知。

其後,馬隆率部勐攻孟津的訊息傳來,楊崢知道這場大戰,自己贏了一半,真正的決戰也即將到來。

再拖下去,就是對大秦有利了。

萬一杜預在許昌站住了腳,或者馬隆攻破孟津,司馬炎的半條命也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