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草原苦寒。

楊崢卻覺得大錯特錯。

後世漠南省富得流油,家家戶戶成千上萬的牛羊,壕氣沖天。

再說楊崢給秦國的定位本來就是耕牧二元制。

這麼大的地盤只要規劃得當,養個上百萬牧民不在話下。

放在眼前的肥肉不吃,過幾年什麼柔然、突厥、回鶻就來了……

衛瓘也笑了起來,指著沙盤道:“大王可在漠南設七折衝府,武川、白城、懷朔、北陰、歸信、狼青、懷荒。”

武川?懷朔?懷荒?

聽起來太耳熟了。

忽然想起,這不就是北魏的六鎮嗎?

難道這也是歷史的慣性?只不過現在變成七折衝府。

當然,秦國的折衝府不能跟北魏六鎮相比。

折衝府只負責地方防務,相當於用草原養府兵。

北魏六鎮差不多是藩鎮性質,權柄極重。

北魏設六鎮後,穩定了草原形勢,草原諸部紛紛內遷,僅高車就有數十萬人、牛羊百萬內附。

這七個折衝府的位置全部是草原要衝、交通咽喉,從居延到朔方,再到雲中、代郡,覆蓋至燕然山和狼居胥山之南。

“七折衝府如此遙遠,朝廷豈非鞭長莫及?”龐青忽然道。

“每折衝府一千五百騎,互為依託,加上青壯,足以防守。”衛瓘道。

漢軍幾百人一座小城,就能抵擋匈奴數萬大軍半年。

秦軍一千五百騎,加上放牧的奴隸和牧民,擋住敵人兩三個月總夠了吧?

有這個時間,雁門、朔方、居延三郡的中軍就能北上支援。

這麼大的區域,到處是肥沃的草原,養一萬三千多騎,壓力不大。

至於這些折衝府會不會想北魏六鎮一樣叛亂,則根本不在楊崢的考慮範圍之內。

每個折衝府明有宣義郎,暗有錦衣衛,監察當地一舉一動。

這七個折衝府是以居延、朔方、雁門三郡為依託。

沒有後方支援,七折衝府叛亂也掀不起什麼浪花。

北魏六鎮起義也是有其深刻內因外因。

“先適行武川、歸信,若無差池,再推而廣之!”楊崢還是穩妥起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