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旗號就是匡扶大魏,掃滅司馬氏。

進不了洛陽是正常的,但連長安都不摸一下,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摸長安,就是摸司馬家的屁股。

意義非凡。

至少天下人會覺得自己不是在放嘴炮。

曹魏的主幹被司馬父子砍斷了,但地方上的枝葉還在。

兵臨長安城下,能提振這些人對自己的信心!

不過就在楊崢順著涇河南下時,中原的訊息也傳來了。

毌丘儉兵敗身亡,文欽文鴦投奔東吳,司馬師果然如歷史上一樣,被文鴦嚇死。

司馬昭領六軍還朝,大權仍在司馬家手中。

楊崢則大大鬆了一口氣,司馬師果決兇狠、剛毅隱忍、理智冷酷,從高平陵到腰斬夏侯玄、廢帝弒後、平定淮南,一步一個腳印。

楊崢覺得,如果不是有司馬師這個兒子,司馬懿未必會放手一搏,連臉都不要了。

同樣,沒有司馬師,以司馬昭的水平,未必能坐上大位。

當然,這絕不是說司馬昭就是泛泛之輩。

任何人都會成長。

任何時代,能掌握權柄、站在風口浪尖的人,都不會簡單。

“全軍為毌丘將軍發喪!”楊崢一聲令下,安定諸縣送來白麻白布,全軍皆縞素。

這算是楊崢對毌丘儉的一絲敬意。

滅高句麗,掃平辰韓,復漢家四郡,開疆數千裡,勒石記功而歸,這種戰績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耀眼的存在。

然而名將沒有生在一個好時代,這也導致後世對他所知甚少。

淮南二叛,其實對毌丘儉並不公平,以一個殘破的淮南挑戰整個中原,倉促起兵,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楊崢留孟觀鎮守蕭關,看守大門,自引六千鐵甲與皇甫闓的一千部曲南下。

隴東高原上,掠過一絲暖風,白衣白甲順著涇水滾滾而下。

人未入關中,聲勢已然轟隆而下。

士卒鼓譟吶喊而進,後方民夫、奴隸皆來助力。

皇甫闓動員朝那百姓,白日折樹枝,夜晚舉火把,漫山遍野協同並進。

劉珩與鑼鼓手敲鑼打鼓,詐稱十萬大軍。

涇河兩岸喊聲如雷,馬蹄過處,沿途村鎮、關隘聞風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