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退敵(第2/3頁)
章節報錯
與司馬師的戰略明確相比,諸葛恪進兵淮南並無方略。
最初只想擄掠江淮百姓。
但東興大戰,淮南百姓十室九空,剩下的一成也逃亡淮北。
吳軍久掠而無所得,士卒越發疲憊。
諸葛恪卻沉浸在耀武揚威的喜悅之中,漸生輕視魏軍之心。
出兵兩月,仍未找到重點。
最終丁奉實在看不過去了,建議諸葛恪圍攻新城,行圍城打援之策。
丁奉的話諸葛恪不得不重視,遂召回分掠諸軍,圍攻新城。
但前後拖延,三月出兵,如今兩個月過去了,已至五月。
吳軍陸續進圍新城。
但此時的新城,已非兩個月前的新城。
吳軍二十萬之眾入寇,毌丘重被召回壽春,將城池交給樂方、馬隆。
馬隆召集潰兵,擇其精壯,拉起兩千精銳人馬,日夜訓練,又組成城中老女老少,拆除城中屋舍,加固城防,伐城外之木,改進投石車五十,四面城池皆架設重弩。
遷百姓入內城,集中所有物資,在外城牆之後,再壘砌一道內城牆。
背後又有毌丘儉的鼎力支援,糧草軍械大量送往城中。
而馬隆與士卒寢同榻、食同物,所有壽春送來的賞賜,一豪不留,皆分與眾軍。
新城士氣大振,馬隆也在短時間內收穫了軍心。
東興大敗,其責任原本也不在士卒身上。
潰兵們本來就是淮南精銳,與吳人有血仇。
因此人人用命。
新城守將原本是樂方,有一千部眾,但樂方敬佩馬隆,甘為其下。
人的一生總會有那麼三兩次機會,有人抓住了,有人沒抓住。
一系列的遭遇沒有壓垮馬隆,反而讓他更加堅韌。
而此時的諸葛恪也根本沒將新城放在眼中,他的目光在壽春司馬孚的二十萬援軍之上。
東興大戰,吳軍雖然疲憊,但士氣正盛。
魏軍士氣衰落。
吳軍上下對三千人戍守的合肥新城並不怎麼上心,圍而不攻,攻而不力,讓新城守軍快速適應戰爭。
司馬孚制止了毌丘儉、文欽新城決戰的提議,按兵不動。
即便新城陷落,還有壽春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