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六章 頗巖(第1/3頁)
章節報錯
奪下頗巖谷之後,尹春就地修建城池。
原本只是修建一座塢堡,但八千多的青壯男女俘虜,讓勞動力大為充裕。
而且頗巖谷的位置非常關鍵,銜接河曲與高原。
羌人若是佔據,就是進攻河曲的橋頭堡。
若掌握在西平手中,就是進攻高原的前進基地。
三面崇山峻嶺,積雪萬年不化,一條河流洶湧奔騰匯入黃河之中,兩岸大片的平原,山地上樹木蒼天,飛禽走獸隱約其間。
谷外寒風呼嘯,谷內卻甚是溫暖。
宣義令孫陽建議直接修建一座城池。
南面統制尹春就地取材,當即下令燒巖採石,修建城池。
所有俘虜按勞得食。
為了提高效率,每日宰羊,肉分給府兵,骨頭熬湯,供給俘虜。
羌人生性剽悍,最開始的十幾天裡,反抗此起彼伏。
後來喝上肉湯吃上麥餅粟粥之後,反抗就慢慢消失了。
這些俘虜以前別說喝肉湯,吃麥餅粟粥,能吃上麩糠,就不錯了,即便如此,受羌人的耕種技術限制,也是飽一頓飢一頓的。
高原上的羌人比河曲、岷山的羌人日子過的更苦。
大部分都是皮包骨,眼窩深陷,每到冬天,就要餓死不少人。
羌人宣義郎們趁機深入俘虜之中。
言傳身教,宣揚西平的各種利民之策。
如果是漢人宣講,羌人不一定聽得進去,也不會相信。
但羌人宣義郎效果就不一樣了,能接地氣,知道羌人在想什麼,憎恨什麼,抓住羌人的痛點。
很多宣義郎也是從羌人轉化過來的,孩提少年時期,也經歷過黑暗,以及飢寒交迫帶來的死亡恐懼。
“這座城不是為我們建的,而是為你們建的,羌漢同源,羌漢一家!”孫陽演講起來,深得楊崢之真傳,走入羌人俘虜之中,聲情並茂,情感充沛。
自會有人翻譯成羌語。
羌人中有通漢言的,也有會聽不會說的,此刻全被孫陽打動。
很多時候,語言的衝擊力遠比戰爭更深遠和深刻。
令在一旁觀摩的尹春驚歎不已,“將軍用人得當。”
孫陽武力不是最高的,書也不是讀的最好的。
但一張嘴,有天花亂墜之能。
被楊崢稍加點撥,便如醍醐灌頂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