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是寒冷的冬天,西平依舊如火如荼。

奴隸們用心操練,銳步、驍騎、親衛三營正兵也沒放鬆,在風雪中跋山涉水。

嘉平元年的最後一天,楊崢帶著一家老小,到青營與孩子共同度過。

亂世之中,被遺棄的總是孩子。

父母養不活,丟棄。

官府口賦和算賦太重,丟棄。

遇上慌年戰亂,丟棄……

甚至饑荒之時,易子而食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這世道一個幼兒能長大成人極為不易。

楊崢陸陸續續收養的孤兒就有三千大幾百。

青營中也分男女營,男孩教習戰陣兵法武藝儒家,女孩跟著春娘學些刺繡歌舞手工等。

兵荒馬亂的年代,人成熟的也快一些。

十三四歲的男孩上戰場,十三四歲的女孩嫁人生子。

最早的一批孩子,除了劉珩、孟觀、蘇泓各有所成,其他的也成了宣義郎。

時間過得很快,第二批孩子也到了十六七歲的年紀。

宣義郎的要求很高,忠心、武藝、兵法、還要略通些筆墨,都是楊崢一一挑選。

選不上的孩子,要麼跟著魯芝繼續讀書,走文吏的路子,要麼直接從軍,從尋常士卒做起。

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不一樣的。

楊崢根據他們的喜好,盡力安排,實在成不了才的,也為他們備了良田,娶妻生子總是不愁的,勤快一些,過上富足日子不難。

不過大多數孩子都比較上進,視楊崢為父母,再不成器,也願意扛起刀矛上陣殺敵。

“你們活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但你們可以讓你們的下一代,活在太平盛世裡。”楊崢沒少灌輸這些東西。

大大小小几千雙乾淨的眼睛望著楊崢。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

“夫君,大好日子,說這些作甚,來來,孩兒們,快吃。”夏侯止心疼站在寒風中的孩子。

然而孩子們一動不動,只是望著楊崢。

夏侯止一聲嘆息。

楊崢頗為感動,暗想自己這幾年的心血沒有白費。

“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