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決定起兵的時候,還是向荊州王昶、豫州毌丘儉、合肥諸葛誕都派出了使者。

但非常不巧的是,王昶在此時上書朝廷:“孫權流放良臣,二宮分爭,國事日衰,可乘釁而制吳、蜀;用兵白帝、夷陵之間,黔、巫、秭歸、房陵皆在江北,民夷與新城郡接,可襲取也。”

朝廷當即允准,啟用王基為荊州刺史。

王昶遂與新城太守州泰起兵攻江陵。

時吳國大將軍諸葛恪代前丞相陸遜鎮武昌,統領其部曲,探知淮南將變,奏請孫權興兵備戰,謀取淮南。

然此時的孫權已非赤壁大戰時的孫權,二宮之爭持續七年。

吳國朝野內外皆深陷其中。

陸遜、顧譚、吾粲、諸葛恪、滕胤、施績等支援太子。

步騭、呂岱、全琮、呂據等支援魯王。

孫權年老昏聵,為全公主孫魯班蠱惑,吳國雞犬不寧。

丞相陸遜被孫權辱罵致死。

吳國全部的精力都在二宮之爭上。

現王昶進攻江陵,吳國疲於應付,無暇顧及淮南之變。

而合肥也給了孫權巨大的心理陰影,遂不納諸葛恪之謀。

王昶進攻江陵,毌丘儉和諸葛誕都無動於衷。

王凌又請求朝廷虎符,調青徐兗揚兵馬,與王昶一東一西進攻吳國。

司馬懿窺破其謀,不允。

此時王凌已經預感到情況不妙。

但偏偏此時,兗州刺史令狐愚忽然病逝,讓王凌更加雪上加霜。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王凌只能傳檄四方,廢魏帝曹芳,立楚王曹彪,起壽春三萬本部人馬,徵發屯田青壯五萬,西進許昌。

行軍才三日,便有部將楊弘引兵而去。

接著屯田青壯紛紛逃散。

王凌之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洛陽城內。

司馬懿從病榻上站起,在柏夫人的伺候下穿上儒鎧。

司馬師侍立在側,“父親病體未愈,此戰由兒子代勞即可。”

司馬懿道:“王凌深有兵略,多有戰功,其麾下皆是江淮善戰之士,為父都沒有十成把握戰勝,你去能有幾成勝算?只有為父親去,淮南上下才會膽寒,王凌十成韜略發揮不出一成!此戰依舊是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