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西都,杜預帶著一張圖紙來見。

是冶鐵的流程圖。

上面標註了生鐵、熟鐵、鋼的轉化方式。

不同於以往的塊煉法,先將生鐵連成熟鐵,再將熟鐵百鍊成鋼。

而是生鐵熟鐵混合熔鍊。

“此法漢末既有,名為灌鋼法,關中已有鐵匠以此法冶煉,我整理郭家藏籍中的冶鐵之術,走訪西都城鐵匠,揣摩而出,不過並不成熟,生鐵熟鐵各含多少,冶煉的火溫也許提高。”

這時代就有灌鋼法了?

楊崢欣喜若狂。

技術就是戰鬥力。

後世總說四大發明,卻把灌鋼法漏掉了,其實含金量最高的應該是灌鋼法。

楊崢記得是南北朝時,一個叫什麼綦毋懷文改進出來。

當初因為這個名字太怪異,所以記住了。

傳統塊煉法,彷彿鍛打,將碳滲入熟鐵中,百鍊成鋼。

而灌鋼法,則是生鐵和熟鐵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熔鍊。

熟鐵取生鐵中的碳成鋼,生鐵去碳在高溫下直接成鋼。

這項技術直到十七世紀西方才出現。

這時代的牛人都是全方位的。

不成熟沒關係,作為穿越者的楊崢知道這條路是對的。

剩下的就是試驗了。

“元凱此法可抵十萬大軍!”

杜預先是欣喜,但轉瞬,眉眼間爬滿憂慮。

“得此灌鋼法,大魏之幸也!”

這話楊崢當然聽得懂,“此亦為華夏之幸也!”

杜氏兩代受魏恩,杜預又得夏侯玄庇護,雖然曹爽、司馬懿都不待見杜氏,但並不妨礙杜預對曹魏的忠誠。

不過楊崢覺得,很多技術是世家出身之人發明,但也離不開百姓在勞作中的不斷實踐和改進。

漢末至魏晉,堪稱是技術爆發的一個時代。

左伯紙、灌鋼法、麻沸散、圓周率、火藥、九章算術、齊民要術、傷寒論等等。

顧不得勞累,楊崢與杜預趕緊鑽進城中鐵匠鋪。

城中的鐵匠原是郭氏的家奴,連同木匠、皮匠等等技術人員,全被楊崢霸佔。

這是貨真價實的第一桶金。

靠楊崢在枹罕摸索,終究是小打小鬧,不知道弄到猴年馬月去了。

生鐵和熟鐵混合比例試驗幾次也就出來了。

灌鋼法最大難題還是在於溫度。

也就是木炭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