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奴佃奴也是一樣,他們早已適應了跪下去當奴才的日子,忽然讓他們站起來,一定會不習慣。

只有透過自己努力爭取的才會珍惜。

人最怕的不是出身多麼底層,而是完全看不到上升的希望。

為此,楊崢將治下百姓設為三等。

奴隸、待歸、治民。

奴隸由俘虜、降軍降民為之,所有一切包括其本人都歸護羌校尉府所有。

奴隸中表現良好,或為奴五年以上,轉為待歸,屯田放牧,十稅其七。

西平在籍的編戶,四方主動歸化的部落編戶之後,都是治民,十稅其五,待歸五年,視其漢化程度轉為治民。

這套體系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不過對目前而言是夠用了。

儘量模糊族群意識,一個普通奴隸,十年之改造之後,差不多也就漢化了。

西平遭逢大亂,最需要穩定的秩序。

所以楊崢此策還是主要針對奴隸和羌胡部落。

杜預思索了片刻,也就沒有反對。

此後,眾人各司其職。

寒風陣陣的湟水河谷熱火朝天。

楊崢緊握兵權,按照之前的承諾,從胡人奴隸中挑選兩千健壯者為軍。

諸軍驍勇者一千三百人充入親衛。

算上從家奴佃奴中挑選的漢民青壯,如今楊崢麾下有士卒六千五百餘。

如果完全放開,弄出兩萬大軍不在話下。

但兵貴精而不貴多。

楊崢招募計程車卒,對身高、體重、力氣都有一定的要求。

魏武卒衣三層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囊矢五十支,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才算合格。

不過這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援。

西平條件有限,人口凋零,若按照魏武卒標準,能招到五百人就不錯了。

能在一次次天災戰亂中活下來的人,身體素質自然沒話說。

百姓不是與野獸搏鬥,就是抵抗土匪強盜。

能在冶無戴馬蹄下逃生的人,至少跑路的水平很高。

幾場寒風之後,大雪如約而至。

天寒地凍,塢堡、屯田、水渠全都停止。

只有練兵還在繼續。

張特訓練青壯屯農,楊崢訓練新招募士卒。

絕大多數訓練都由老兵完成。

而老兵不僅僅是當初的武衛營老卒,羌營、賨營中也有不少勇武者。

楊崢只是日常巡視。

維持自己的存在,讓士卒知道他們的將軍是誰。

冰天雪地,最考驗人的意志。

好在郭家的家底豐厚,糧食、牛羊多不勝數,每日都能讓士卒們吃上肉喝上湯。

士卒訓練的積極性大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