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有漓谷、平谷等河谷,但南來北往的人多,人多就眼雜,不適合屯軍。

只有黃土高原地貌的北塬山合適,塬上裂谷山溝眾多,隨便往山溝裡鑽,有心人也找不到。

楊崢帶著趙阿七、公孫甫等幾個心腹去尋地方。

這樣的地方自然不難找。

反而是太多了,讓人難以抉擇。

最終楊崢選了一個不遠不近的溝壑,左右青蔥繚繞,一條小溪貫穿前後,裡面雜草叢生,時常有野稚、野兔的身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之後幾天,楊崢帶著人每天伐木夯土挖窯洞,羌人都是青壯,有的是力氣,一座可容納千人的營寨很快就建好。

至於糧食,夏侯霸每月都會給枹罕送一批。

枹罕軍民自己屯墾,還有附近塢堡也會時常上交田賦。

養這六百羌兵是足夠了。

唯一的問題就是大多數人不會漢言,交流起來比較困難,好在他們異常聽話,心思也比較單純。

楊崢想來想去,覺得此事只能交給那四十三個孩子了,畢竟待在枹罕也不太妥。

李彌這廝生性陰險,天知道他會腦補出什麼玩意兒。

而此地條件雖然艱苦,但越是艱苦就越能磨礪人,這時代溫室裡面養出來的人,怎麼跟四方野獸爭鬥?

孩子們無所謂辛不辛苦,這年頭的人,能有一口飽飯吃,就是萬幸了。

楊崢給他們的待遇等同於武衛營的四百老卒,每三天必有葷腥,不是羊肉就是魚,至少也有肉湯。

短短几個月,孩子們的身體也強壯起來。

特別是其中的劉珩、孟觀、蘇泓三人,劉珩天生大力,孟觀文武雙全、猶精算術,蘇泓頗擅經營管理。

隴西以西的羌人大多放牧,雖然也種田,但水平有限,每年都餓肚子。

動輒就有過不下去的部族向楊崢討要糧食。

楊崢能幫的時候,也會幫忙。

羌人則以牛羊馬交換。

不過不是所有的馬都能作戰馬,這時代人都吃不好,馬就更不用說,水草差一點,對馬匹的影響非常大。

羌人的馬絕大多數都是駑馬,也能騎,但耐力極差,不適應戰場。

楊崢原本想組建一支羌騎,想了想,還是算了,人好養,戰馬不好養,還要專門的人伺候。

四百武衛營的戰馬,就讓楊崢有些力不從心了。

“請將軍為此谷賜名。”調過來的武衛營屯長尹春道。

楊崢笑了笑,的確需要個名字,很多事情有個好名字就有個好兆頭,有心考驗一下劉珩、孟觀、蘇泓三人,“你們說取什麼名字?”

劉珩搖頭晃腦的想了想,“稚谷?兔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