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再加上三年高中教育,這裡面的學問和知識可就太大太多了。

天長日久,耳濡目染,再加上悉數聽課學習,跟孩子們交流,她的學識,早已經超出了一個在拉皂眼裡是那個老太婆的範疇。

在孩子們感染引導下,芳春開始養成了自己看書學習的好習慣。特別是在農村裡最流行的二十四節氣農事活動,她更像是一個氣象專家和農事活動專家一樣熟悉。

她可以對每一個節氣的經典諺語,出口成章,倒背如流,運用自如。

比如現在正是立春過後的第二個節氣雨水。

她完全可以記住雨水這個節氣的農事活動諺語:“雨水到來地解凍,化一層來耙一層”、“雨水清明緊相連,植樹季節在眼前”、“雨水東風起,伏天必有雨”、“雨水有雨莊稼好,大麥小麥粒粒飽”等等。

特別是麗鶯和麗燕上了高中,只要是節假日在家學習,就會跑到母親身邊,讓母親當學生來旁聽。她們倆一直採用這種學習方式,來達到學習新知識,和鞏固舊知識的目的。

孩子們認為,母親識字不多,文化不高,只要她能夠聽懂,一定說明自己已經學會了。

他們剛開始的時候,只是為了檢驗自己對已學知識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和掌握情況。

她們認為,她們所講的內容,只要母親能夠聽得懂,說明這些知識她們已經活學活用,靈活掌握了。如果母親聽不懂,或者沒有聽懂,那就說明自己還有需要努力的更大空間。

後來她們漸漸發現,書本上有太多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絡非常密切,尤其是政治、地理和生物,這些都需要讓母親知道。

於是,這個習慣就一直堅持了十多年。

今年麗鶯和麗鶯正好要參加高考,本學期開學之後,已經進入高考倒計時階段,進入了無法形容的緊張學習狀態,孩子們顧不上回家學習了,芳春這才答應和拉皂來廠子幹活。

芳春這些學習經歷,都是整天在外忙碌的拉皂所不知道的,他感覺吃驚也是很正常的,他只是一時不清楚而已。

儘管拉皂說是真心實意讓她來這裡享福,她可不是這麼認為的。

她在來純譚之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

她曾經算過一筆賬,麗鶯和麗燕假如今年同時考上了大學,兩年之後,麗歌又考上大學,他們三個人一年下來的學費和生活費和各種費用,將會讓她不堪負重。

還有畢業後的就業、結婚、購房等問題,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做後盾,那是絕對不行的。

所以,她來這裡給拉皂幫忙,可不是滿足於整天圍著鍋臺轉。

當然,她有自己的想法。

她之所以不急於提出新要求,只是處於初來乍到,需要一個瞭解熟悉過程的考慮,她絕對不會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而坐失良機。

本想再過一陣子她才跟拉皂提及,因為黃林草及早下手要打壓她,要把她排除在外,甚至要趕她回老家,這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這才引起了她的高度警惕。

這是芳春第一次跟拉皂長篇大套地理論,拉皂確實非常震驚。

他越發覺得把芳春留下來是對的,看來芳春不做飯的事,是有冤情的。

說不定黃林草這個女人在中間使了什麼壞心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