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倆藥方也基本一樣。”張大可聽李端陽說要討論一下藥方,回過神來道,“只是你這附子,我感覺沒必要用吧?”

李端陽無奈道:“我阿姨這毛病有二十多年了,如今陽虛症狀明顯,我感覺要挽回這狀況藥力還是得大一點兒。這樣吧張大夫,我們可以先加上這味藥看看療效,隨後您還可以給隨時調整嗎。”

張大可聽了點點頭:“那就用上先看看效果。”

大夫用藥越老越謹慎,但謹慎的同時也就缺乏了果斷,他開方時也曾在用不用附子上打過猶豫,但最終還是選擇了保守,此時聽李端陽這麼說,他又覺得用上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如此一來,兩人討論得還算順暢,張大可在這一方面很難得的沒有惜頭護臉,只要李端陽講的有理,他也就接受了。

這樣兩人討論藥方的結果,基本還是採用了李端陽的藥方。

患者劉美珍素體陽不足,加上飲食不調,進食生冷,促使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胃失溫養。

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胃下垂。

所以表現胃脘墜脹痛,進食後加重、納差。

脾主氣血運化,脾胃虛寒,運化不力,身體就缺乏營養,故身體消瘦、體倦肢軟,少氣懶言。

胃不和則睡不安,睡眠自然會差勁兒。

綜上,當辨證為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病位:脾胃。病性:本虛標實。

(此處所謂的本虛標實,本來病根是體內氣虛,卻感覺胃脘墜脹痛,好像裡面塞滿東西一般。)

故須補虛益氣,昇陽舉陷!

(這其實是中醫中一種塞因塞用的治療手段,本來患者感覺肚子滿當當的脹得難受,現在卻還要給她補氣提氣。這種治療手段也叫以補開塞,主要就是針對病證虛損不足的本質而治。)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方中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須重用(80克啊),故為君藥。

黨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藥。

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

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

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另加入首烏藤安神助眠;

再加一味附子猛將扶陽以助氣升達;

生薑、大棗合用調和氣血。

這藥方藥力也算很可以了,當能夠幫助郭鴻霞她媽補中益氣,昇陽舉陷,除去她多年的病痛折磨。

開完藥方,李端陽又給郭鴻霞母親推拿了一下,這時也快到中午了,郭鴻霞姨姨家留著吃飯,吃的是豬排骨燉幹豆角,這頓飯還是挺有風味挺好吃的。

席間,張大可考察起李端陽的中醫知識點來,什麼子午流注,什麼“母能令子虛,子能令母實”,什麼南火北水,盡是些普通人根本聽不懂的中醫名詞,搞得兩人像在飯桌上打起了機鋒來,最後還是李端陽主動認輸,成全了一下老頭子想要爭回一點臉面的想法,這才在飯後順利脫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