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鳳鳴在學校贏了去年的勝出者,現在卻輸給了平時不怎麼摸算盤的賈玉軒。
她很是汗顏,難以置信的望著賈玉軒,心想:即便他母親再是會計出身,即便他一出生就是聽著算盤長大的,可他畢竟平時畢竟不怎麼摸算盤。
也不知道從是什麼時候開始,鳳鳴與賈玉軒對視的時候,不再心慌意亂了。
雖說不再心慌意亂了,但這一刻,她只覺得臉上發燒。
每次她有了資本想在賈玉軒面前炫耀時,都會在他這裡走麥城,滑鐵爐,掉鏈子。不過這樣也好,能讓她即時警醒,不至於得意的走火入魔。即便得意的走火入魔了,在他這裡一碰壁,也會幡然醒悟,懸崖勒馬。
“鳳鳴。”賈玉軒望著尷尬的鳳鳴,隔著辦公桌拉過她的手,好看的臉上詭笑了一下,說道,“我給你說鳳鳴,比賽中的輸贏,有時候很玄學,你不服不行。就像古代的武林高手比武一樣,最後的勝出者,未必都是技高一籌,而是由很多複雜的因素決定的。比如說,天時地利人和。”
賈玉軒又笑說:“就像高考一樣,有時候,班上前幾名的優秀學生,反而沒有那些中等生考的好。難道說是那些中等生比前幾名的學生的底子厚?也不是,是多種因素決定的,比如說,心情,心態,專心等因素,促成了那些中等學生的超常發揮。”
賈玉軒又笑著說:“你在珠算決賽中的勝出,也未必是對方技不如你,也是多種複雜的因素。比如說,他看你是個小女孩,輕敵了,他沒有專心,或者他有壓力,怕輸給你這個小女孩丟面子,反正等等吧,就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還有我和你剛才那幾局,我的勝出也並不是比你的珠算技能精湛,而是我用心了,還沒有壓力……”
鳳鳴雖說呆板,心裡卻清楚,她當然明白賈玉軒這番話意,那就是說,她在珠算決賽中勝出,並不是比對方技高一籌,而是幾種因素組合的好。
“那我先過去了。”鳳鳴說著站了起來。她心裡很不舒服。
“去哪?”賈玉軒一怔。
“趁谷會計在,我把工資領了,再報一下學習費用。”鳳鳴說。
“少不了你的工資,急什麼。”賈玉軒說著,趕緊起身來到鳳鳴面前,右手放在鳳鳴肩上,愛憐的說,“是不是我剛才的話說重了?”
“什麼?”鳳鳴嗔怪的笑了,推開賈玉軒的手。她也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態度,覺得自己太小氣。
賈玉軒又立即牽過鳳鳴的手,拉她坐到單人沙發上。他給鳳鳴倒了杯茶水,又用空杯來回倒換到能喝的溫度,放在鳳鳴手裡,也坐在茶几旁邊,看著鳳鳴喝了茶水,他接了茶杯放在茶几上,又隔著茶几拉過鳳鳴的手。
“鳳鳴”。賈玉軒又說,“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最著名的就有淝水之戰,還是官渡之戰,嗯……還有赤壁之戰。先說淝水之戰吧,雙方的實力很懸殊,怎麼比喻呢,嗯……就像雞蛋與石頭的懸殊,但結果是,雞蛋勝出了,石頭敗了,敗得還很徹底。那位戰敗的石頭統帥名叫符堅,他也並非等閒之輩,而是在亂世中勝出的一位雄主,很睿智,武功赦赦,可他統帥的石頭大軍卻敗給了雞蛋大軍。還有就是赤壁之戰中的曹操,他是無能之輩嗎?當然不是,在官渡之戰中他還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可在赤壁之戰中卻差點喪命。這說明什麼?嗯?鳳鳴,你說說這是為什麼?”
“輕敵。”鳳鳴如實說。她能在珠算決賽中勝出,是對方輕敵,沒有把她這個年齡的女孩放在眼裡。她剛才輸給賈玉軒,也是輕敵,她沒想到不經常摸算盤的賈玉軒在剛才是那麼的專心致志。
“輕敵只是一個原因,並不是輸贏的全部原因。”賈玉軒若有所思的說,“從那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來看,有時候,戰役雙方的勝敗,並不是誰的實力強誰就能取勝,而是取決於指揮官的指揮藝術。放到比賽中來,那就是參賽者的心態,心情,壓力,專心等等因素,是否組合的完美,也就是戰役中的天時、地利、人和是否運用得好。嗯,我一直就覺得,現在的什麼比賽,決賽呀,都是沒有硝煙的戰役,就看參賽者是否用心了。而那些真槍實彈的戰役,也是一種較量和決賽,就看指揮官的指揮藝術了。其實二者是異工同曲。”
賈玉軒又笑著說:“鳳鳴,你在珠算中勝出了,這是好事兒,但如果你拿平常心去對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好事也會變成壞事兒的,知道嗎……”
賈玉軒說到這裡,有些顧慮的觀察鳳鳴的表情,他鳳鳴並沒有生氣,輕輕握了握了鳳鳴的玉手,便笑了,又接著說。
“鳳鳴,如果好事變成了壞事,那還不如不獲這個獎呢,你說是不是?”賈玉軒說完這些,起身來到鳳鳴面前,蹲來下,溫情款款的望著鳳鳴。
鳳鳴只是很用心的在聽,並沒有不悅的表情。
賈玉軒很欣慰的望著用心聽的鳳鳴。
“怎麼不說了?”鳳鳴似乎沒聽盡興。
“你不生氣就好。”賈玉軒笑說。
“生什麼氣?”鳳鳴不解。
“這個話題,今天到此為止。”賈玉軒說著,起身站了起來,坐在了辦公桌前。
鳳鳴見賈玉軒不再批講了,便好奇的問:“你剛才說的淝水之戰是什麼朝代?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三國演義裡都有,我小時候就從廣播裡聽過,這淝水之戰,是在哪裡記載的。”
“應該是史書中吧,具體的我也沒記住。不過,這淝水之戰是東晉與前秦之間的戰役,當時,天下局面很混亂,有十六國。”
“史書是歷史嗎?”鳳鳴問。
“不是。歷史是演義的,可以虛構。史書是紀實的。”賈玉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