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準備(第2/3頁)
章節報錯
雖說他名下還有空宅子,可是按照外頭價格賃給張廷瓚,張廷瓚負擔不了;白給張廷瓚住,名不正言不順,張廷瓚不會住的。
那樣的話,倒像是攆人了。
他就問起南城的事兒,道:“那被積水浸泡的宅子多麼?翰林住的院子都浸泡成危房了,那尋常百姓的屋子呢?”
張廷瓚道:“臣今兒去過南城一趟,看著不大好,不過也分地界,荷花池一帶看著就不錯,因為下水是去年新修的,旁邊的宅子地基也打的高,足有三尺半高,那邊的宅子都好好的。”
九阿哥得意道:“當時叫人在那邊修宅子,就想到了南城每年夏天積水之事,至於房基,那是將荷花池清淤了一遍,挖出的塘泥都拿去燒磚打地基了!”
本是一片人人嫌棄的窪地,經過一番改建後,成為南城的景緻。
可惜的是,那一邊是圈起來的,為了防止頑童亂竄,荷花池水深危險。
因此那一邊的治安也比其他處好要好些,房租也上去了,都被進京的官員、舉子、豪商長租了。
張廷瓚讚道:“如今已經有人效仿九爺,去南城建宅去了,不過是東施效顰。”
九阿哥道:“那張羅的不算晚,也能喝口湯了,不會賠本,京城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多的,這房價不會降的……”
實際上他很奇怪,像張家這樣的人家,居然不琢磨在京城買宅子。
他們沒有資格在內城買宅子,在南城卻是不限制的。
可是大多數漢官都是如此,只會賃房,最後都要落葉歸根。
福松在旁,聽著兩人說話,沒有插嘴。
他名下有兩處宅子,是都統府跟皇子府這裡給預備的,如今都空著。
只是張廷瓚沒有提借住之事,他就也不多事兒。
張英舉家還鄉之前,福松每月也要過去一趟的,跟張廷玉見過,自是能感覺張廷玉的冷落。
福松知趣,也就不往前頭湊。
他也曉得滿漢有別,漢官講究風骨。
倒是張廷瓚,一直對福松親近,跟九阿哥說完正事兒,就跟福松一起離開了。
九阿哥就直接回了正院。
舒舒正在書房看書,看的是《營造法式》與《天工開物》。
她想要了解下現下的高溫鍛造溫度能不能燒製水泥。
瞧著現下的樣子,這永定河想要真正安定,還不知要什麼時候。
要是水泥出來,哪怕土法水泥,不如後世的硬度高,只要能防水就是好東西。
她邊看邊摘筆記,將涉及到泥作、陶瓷、冶煉方面的知識都摘抄下來。
因為專注,九阿哥進來,她也沒有察覺。
九阿哥站在門口,看著舒舒左手執書,右手提筆,不由愣住。
舒舒想起了福建的圈樓,那個用的是三合土,也能抵抗雨水侵蝕。
只是那個用的三合土不是常規的石灰、泥土跟沙,而是糯米、紅糖跟土。
水泥,就是生料煅燒成為熟料,然後再加石膏跟其他材料混合研磨,就成了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