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夏至。

康熙出齋宮,出安定門,前往方澤壇祭地。

如今的太常寺少卿委署太常寺卿,不是旁人,正是已致仕大學士張英長子張廷瓚。

康熙行完祭禮後,傳了張廷瓚上前。

張廷瓚進士出身,曾為日講起居注官,也曾隨扈三徵漠北。

康熙對他印象極好,才將他指給九阿哥為典儀,想著教導九阿哥讀書。

眼下張英已經致仕,張廷瓚的資歷升小九卿也足夠。

康熙想著今日祭禮籌備,簡樸不失隆重,正和心意,就道:“愛卿的差事妥帖,委署兩字可以去了。”

張廷瓚忙謝恩。

自從老父還鄉,他就曉得有這一日,沒想到會這樣快。

康熙沒有提皇子府典儀之事,張廷瓚也沒有提。

左右九阿哥那邊缺多人少,不用著急騰地方。

關鍵是張廷瓚不想現在搬家。

往哪裡搬?

漢官多在南城賃房而居,可是他妻子現下正身懷六甲的,不宜搬遷。

不管如何,京官正三品是一道坎兒。

張廷瓚熬上來了,前程可期。

等到資歷夠了,下一步就是六部侍郎。

他才四十多歲,正值壯年,還有二十來年可以熬,到時候封閣拜相,也未必沒有可能。

康熙心情也好。

這朝廷之上,需要滿官,也需要漢官。

張家在江南儒林也名聲鵲起,張家人得用,也是穩了江南士人的心。

張廷瓚的弟弟張廷玉行事也不錯,聽說在翰林院滿文功課也好,等到散館可以入值南書房,只是才學夠了,可心思多巧,不如其兄性子質樸。

康熙更喜張廷瓚人品,將他放在九阿哥身邊,也是希望九阿哥能見賢思齊。

他的好心情只持續小半天,等回到乾清宮,曉得這幾日宮裡宮外事情,他的臉就耷拉下來。

他親臨永和宮的次數,雖不如去翊坤宮多,可是三兩個月也要過去一遭的。

對於德妃,他平日裡也多給體面,也記得她身邊宮人。

“傷勢如何了?”康熙問趙昌道。

趙昌道:“昨日已經退了高熱,只是傷口有些深,太醫院那邊歸檔寫著會留疤。”

主人跟前當差的,貌有瑕跟殘廢差不多,都要清退的。

康熙登基四十年,到了如今,朝廷之上無人掣肘,開始喜歡好名聲。

不管是皇子殘暴,還是妃嬪殘暴,都不是他所願。

“傳德妃……”

康熙望向了梁九功,吩咐道。

梁九功應了,退了下去,前往永和宮。

前幾日隨著康熙齋戒,梁九功與魏珠也隨侍在齋宮,還是頭一回聽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