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授官之事,兄弟兩個就隨口提了一句。

雖說張廷玉的散館考試,在庶吉士中的排在第一名,可他之前會試是三甲進士,那就只能授從七品檢討。

對於此事,張廷瓚已經覺得可惜,道:“該等到今年考的。”

三十九年會試時,張英為主考官。

按照慣例,張廷玉這個當兒子的需迴避,等到下一科再考,不過皇上給了恩典,讓他無須迴避。

張英卻要顧著瓜田李下,將原本排在二甲的兒子,降到三甲。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皇上親自查閱了張廷玉的試卷,憐惜其才,給了恩典,親自點張廷玉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國語。

張廷玉搖頭道:“沒有什麼差別,今年考,最好的情況也就是為庶吉士,還耽擱了三年。”

朝廷官員分滿官與漢官,滿官有幸進的,漢官卻是論資排輩,早三年入仕,且還在御前掛名,不是壞事。

父親像他這樣大時,已經為編修;大哥像他這樣大的時候,已經典試山東。

雖說在會試上,他掉落三甲,名次遠不如父兄,不過會試成績,並不能決定什麼。

前朝大學士,多出身三鼎甲,本朝更重實幹。

天色將暮,快要到關城門的時候,張廷玉不好耽擱,報完喜就準備回去了。

張廷瓚給妻子商量過,就安排霔哥兒的乳母跟著去了。

至於顧氏,也不好這個時候出城,就說好了明日過去探看產婦。

張廷玉匆匆而來,匆匆而去。

顧氏想起了小姑,道:“要往都統府那邊送訊息,明兒再告訴就太倉促了。”

明日要去探看產婦,總不能明天再告訴小姑子。

吳氏不是尋常妾室,也是老親人家女孩,身份做繼室也使的。

這生的也不是尋常庶女,是張廷玉的長女。

至於國子監的張六,反而不用著急,明天告訴就行。

張廷瓚點頭道:“那就打發人去告訴吧!”

夫妻兩個商量完,就安排宋嬤嬤坐車走了一趟,往都統府報信……

都統府這裡得了訊息,覺羅氏就叫了張氏跟清如過來,將備好的禮給兩人看。

總共是三份,一份是都統府的,一份是代清如預備的,一份是代張氏預備的。

都是平安鎖跟小手鐲。

張氏有些無措,道:“母親……”

清如也不好意思道:“額涅預備大嫂跟家裡的就行,媳婦的自己預備吧……”

覺羅氏道:“還沒分家,我就代你們多操心些,等以後你們過自己的小日子,再自己預備人情走禮……”

覺羅氏名下的銀樓雖給了舒舒,不過舒舒每年除了孝敬宜妃金銀器物,還會孝敬覺羅氏一份。

這些都是平日裡人情走禮免不了。

等到出了正房,清如拉著張氏道:“我這裡有兩盒阿膠,適合婦人吃的,嫂子明兒也帶上吧!”

張氏點頭道:“多謝弟妹。”

妯娌兩個年歲相仿,又都是帶了書香氣兒,就比其他人要投契,也少了幾分客氣。

清如回東府去了,張氏回了跨院,卻有些鬱悶。

福松回來,猜到緣故,道:“不必想太多,他是哥哥,你是妹妹,敬著哥哥,什麼時候都不是錯。”

張氏道:“二哥性子各色……”

要不然的話,婆婆也不會將賀生禮現在就給預備出來帶著,這是曉得那邊不會擺酒。

福松道:“二哥是翰林,往來的也都是翰林官,也有他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