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見聞(求雙倍月票)(第2/3頁)
章節報錯
舒舒聽著,想到了張英。
本朝文官致仕的年歲是七十,做到尚書、大學士這樣的品級,七十就不是上限了。
只要耳聰目明還沒有昏聵,熬到七十幾還在任上都是正常的。
可是伊桑阿跟張英,都是六十出頭就以病告退了大學士。
前者是受牽連,後者也是。
只因為張英給太子講學,還兼任了多年詹士府詹士。
康熙對太子的戒備,是從三十八年就開始升級的。
康熙三十八年,紫禁城大索……
舒舒心中很微妙。
或許這就是帝王,只要有風吹草動,就疑心生暗鬼。
幸好他們從宮裡搬出來了。
要不然的話,風聲鶴唳的,沾上一星半點兒都沒好。
九阿哥也想到了張英,卻不是想的張英致仕,而是想著南下的福松:“這都出門一個來月了,應該到桐城了吧?”
舒舒道:“應該到了,第一次出遠門,也不知情形如何。”
她有些擔心了。
三個弟弟,最大的才十九歲,剩下兩個更小。
就算身邊有老成的人跟著,可行船走馬的,也叫人牽掛……
*
江南,桐城。
福松、珠亮跟小四富明幾個風塵僕僕,終於到了此行的目的地。
到了張宅外,先入眼就見到了聞名天下的“六尺巷”。
小小的巷道,兩端立石牌坊,上面刻著“禮讓”兩個字。
這兩個字可不一般,是今上御筆。
也是因為這一御筆,關於張家“六尺巷”的趣事,也傳遍了京城。
看著連綿不斷的院牆,他們就曉得“六尺巷”只有一個。
別說張家佔幾尺地,樂意讓出宅地供張家擴張宅邸的鄉鄰,不是一家兩家。
過去碼頭接人的是張家三爺張廷璐與張家長孫張若霖。
張廷璐二十七、八歲,比福松兄弟大了一截,很是沉穩的樣子;倒是張若霖,十九歲,跟福松同庚,看著活潑一些。
張若霖是張廷瓚長子,跟胞弟一起在老家讀書,已經成親數年,娶的也是姚家出來的姑娘。
張、姚兩家是世姻,張若霖是長孫,沒有例外。
叔侄兩個雖在老家讀書,不過早年也是在京城長大,跟福松幾個說起京城來,並不見生疏。
尤其是張若霖,經常收到其父家書,曉得小姑姑這門親事的由來,是父親選看好的姑父人選。
正四品司儀長,已革宗室子弟,八旗舉人。
這身份聽著略奇怪,不過親事內裡實惠。
沒想到親事定了不到一年的功夫,福松就恢復了宗籍,即便只是閒散宗室,那也是宗親。
眼下見福松相貌不俗,行事端方,珠亮跟富明兄弟也斯文有禮,張若霖對他們也很是親近。
倒是張廷璐,與次兄張廷玉年歲挨著,兄弟感情最好,往來信件也多,曉得長兄跟次兄對這門親事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