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清清白白的一個女孩子家,雖然很愛玩,但很菜的,都沒談過戀愛。

但那天晚上,自己變了一個人,怎麼羞恥怎麼來的那種。

那個女孩,讓白晶晶產生陌生感,但那個女孩又明明是她。

楊悅震驚,楚帆哥哥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技能,確實前不見古人。

“叫你多讀書,今天沒看書是吧,思想都滑坡,智力都退化了。”楚帆對白晶晶說道。

白晶晶還沒回話,楚帆又對楊悅說道:“你初中都沒畢業,這樣不行,將來出名了,會成為很多人的偶像,無知的少男少女效仿你,早早跑出來闖社會就麻煩了,不是人人都可以像你這麼幸運遇到我的。”

楊悅的臉有些紅,楚帆哥哥說話就是直,不委婉也不謙虛。

“我以後也能紅能出名嗎?”楊悅鼓起勇氣問楚帆,想要一個承諾。

“放心,你是錦鯉,紅紅火火是早晚的事。”楚帆說道:“就是以後紅遍大江南北了,一定要多宣傳讀書的好處,讓窮人家的孩子知道,除了讀書,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

現代人家的窮孩子,比古時候的不知道幸福了多少倍,他們可以透過讀書,改變命運。

或青雲直上,大富大貴。

或美滿幸福奔小康,家有嬌妻,兒女雙全。

古時候,窮人家的孩子,想讀書千難萬難,於是便有了鑿壁偷光的辛酸故事。

所以當時流傳著一句話:自古寒門難出貴子。

畢竟,首先,窮人家的孩子有錢買書嗎?

在現代印刷機器出來之前,印書的成本非常高,書很貴。

貴到什麼程度呢,說出來能嚇死人。

南宋的時候,有一本叫《大易粹言》的書,光印刷工人吃飯的錢就花了1.5貫,加上紙張油墨等等,成本總共在3.3貫以上,這樣成本的書,標價賣8貫。

8貫,是什麼概念?

按宋朝的生活標準,一個普通家庭,一個月的生活費只需要5貫錢,就綽綽有餘。

《宋史食貨志》裡面說,宋朝一貫錢相當於半兩銀子,摺合成現在的購買力,有人說是1000,也有人說是300800之間。

如果按最少的300算,買這本書,也要花2400塊錢。

即便到了清朝,印刷水平雖然大有提升,但書依然是個很貴的玩意兒。

清朝有一個叫徐增的人記載過,一部叫《元氣集》的書,一共是40頁,有100首詩,這本書的成本價要16兩白銀。

清朝的一兩銀子,可以買一百多斤最好的大米,16兩銀子大概可以買2000斤大米。

然而2000斤大米,並不能換來這本只有一百首詩的《元氣集》,因為這只是人家的成本。

古代讀書,除了買書這種一次性投資,筆、墨、紙、硯這些消耗品,也是不便宜的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