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

洛瑾瑜已經回來三天了。

這三天,她放棄一切社交娛樂,甚至也不再為進駐劇組做準備,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錄歌。

夜幕降臨後,洛瑾瑜從錄音棚裡走出來。

跟在後面的李青青從包包裡摸出金嗓子喉寶,撕開包裝,擠出一顆,遞到洛瑾瑜嘴角,心疼道:“含一顆,保護好嗓子啊。”

這三天,洛瑾瑜重錄了n遍《明月幾時有》。

每錄一句,她都先仔細聽一段錄音,然後反覆錄。

音樂總監劉宇很好奇,詢問一番後才知道,那是楚帆的錄音。

洛瑾瑜走後,錄音棚裡。

回放洛瑾瑜錄好的人聲,劉宇忍不住去播放洛瑾瑜留下的楚帆的錄音。

錄音裡,楚帆使用兩種唱法演繹《明月幾時有》。

洛瑾瑜完全就是在依葫蘆畫瓢,學楚帆的兩種唱法錄歌。

哪種唱法好學,洛瑾瑜就學哪種,融合成一首歌。

“兩個都是人才啊。”劉宇驚歎,周榜推出,公司決定拿《明月幾時有》去跟那些磨刀霍霍的歌手們碰一下,所以劉宇今晚得跟錄音師加班加點做好後期。

錄音師在處理後期的時候,劉宇坐一旁,仔細聽楚帆的錄音。

錄音裡的第一種唱法,楚帆把平淡自然的美學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愧是原創,《明月幾時有》作為傳統哲學追求的境界,他這種唱法深深地融入到藝術欣賞的方方面面。”劉宇越聽越震撼。

《明月幾時有》太美了,假設在演唱這首歌曲中聽到誇張的換氣,刻意的轉音,還能打動聽眾嗎?

劉宇一聽楚帆的演唱便知道,這個人,經過了嚴格的聲樂訓練,有著科學的發聲方法。

顫音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唱每一句尾音時,都巧妙地運用了顫音技巧。

顫音是利用氣息與喉結的配合,使聲音產生波動感、起伏感,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

在發聲時,如果氣先於聲出,氣多聲少,就會發出氣聲,它使歌聲更柔媚,更動人心魄。

楚帆的第一種唱法,是典型的氣聲唱法。

在演唱“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一句時,氣聲唱法的運用和尾音的處理尤為明顯,尾音“年”字帶有明顯的氣流聲,聲音色彩暗淡、虛婉,甚至帶有一些啞聲。

氣聲唱法的運用使得這首歌曲更富有感染力,像是發自心底的聲音。

楚帆的換氣非常迅速,歌曲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換氣在半秒內就能完成,幾乎不能發現他的氣口。

仔細去聽這首歌,會發現他在唱這首歌時幾乎是沒有“呼吸”的,在聽覺上非常乾淨。

這種唱法,咬字清晰、字正腔圓,聽楚帆唱歌根本不用看歌詞。

楚帆演繹《明月幾時有》的第二種唱法,在氣聲唱法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當今流行音樂的元素。

洛瑾瑜不是專業歌手,也不知道怎麼去演繹《明月幾時有》,但在南海的時候,她就很聰明讓楚帆替她設計兩套模版。

楚帆倒也不小氣,不到一個小時就搞定,這可比碼字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