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皇帝道:「明日等東蠻使者到了,以國禮待之,不要讓人家覺得咱們和他們一樣是群蠻夷。叫王庭軍打起精,務必讓這偏隅小國見識到我大周的風采。」

阿木森道:「這些老臣自會安排妥當,不過陛下這次下嫁烏麗雅蘇郡

主,不知樞密使那邊可有異議?」

北周皇帝淡淡道:「身為大周的郡主與皇親,他二人能有什麼異議,而且雅蘇到了那邊貴為太子妃,能受到什麼委屈,難道東蠻人還敢為難我大周的郡主不成。」

阿木森思考片刻,點頭稱是,不再多言。

有些話點到為止便可,說的太多,可能責任就大。

把責任推給別人是所有人的天性,這點在皇帝的身上更為明顯。

...

肖華飛用最快的時間整頓好隊伍,在禮部屬官的一片抱怨聲中,大晉的使團開始踏上歸程。

來時那些舒服,緩慢的馬車,被肖華飛棄在了營地中,所有人全部騎上戰馬向著劍北關前進。

直到離開金帳快有三十餘里,肖華飛才讓隊伍重新紮營,即使這樣肖華飛依然覺得眼皮直跳,這點距離還遠遠算不上安全。

三十里路程在騎兵的馬蹄下,不說轉瞬就到,也差了太多。

而且使團中還有北周的一千騎兵在側,這讓肖華飛覺得如芒在背,一路上時時盤算著如何甩開對方。

北周騎兵帶隊的千夫長,是個精明的中年漢子,他沒反對大晉這邊的急行軍,不過還是命人在沿途留下了蹤跡。

這倒不是為了乾點什麼,只是出於一種軍人習慣的防範性手段。

肖華飛預計今晚或是明天,雅蘇那邊就會動手,而北周朝廷得到訊息,應該在後天一早,或是更早一點。

時間還是相當緊迫,可是他內心充滿了無奈,如果沒有那些文官,他還可以帶著人日夜兼程,儘早脫離險地。

至於那一千北周騎兵,他還真沒放在心上,這些人能帶來的最***煩就是會咬住他們的尾巴不放。

要說作戰,肖華飛覺得憑藉那幾箱東西,至少能嚇得對方不敢與他們拼命。

肖華飛從來不認為憑藉著他手頭的二千人,能把這一千人殺光,只要能逼著對方不敢同他們拼命就可以。

如果到了劍北關附近,肖華飛敢斷定,這一千騎兵不敢靠近劍北關二十里之內。

大晉就算再軟弱,還不至於怕了這一千騎兵。

肖華飛暗中讓人騎快馬,帶著李春陽的親筆信,趕向劍北關,希望左新良可以派出兵馬接應使團歸國。

在信中肖華飛請李春陽點明瞭,目前三國間複雜的局勢,希望左新良能早做準備。

雖然北周未必會衝擊劍北關,但仍要防著對方趁機打劫。

肖華飛考慮是否派少量人馬護著李春陽從其他的關口歸國,而他帶著大隊人馬吸引北周人的注意力。

李春陽非常果斷的拒絕了肖華飛的提議,在李春陽來看,這就是開玩笑。

要是北周人最後盯住他這路人不放,這些文官能往哪跑?

肖華飛表示理解李春陽的想法,可是他眼下已沒有太好的辦法,如果李春陽不同意,那明天只能請李春陽管束好手下那些文官,在急行軍的時候不要鬧事,不能讓北周人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