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那邊還在等著朱允熥下最後的決定。

他有點期待的看著朱允熥,想看一看,這個最近這幾天表現的十分出色的孫子,在如此強大的壓力之下,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朱允熥這一個時候,心裡是十分忐忑和彷徨的,但是他想起了那禮部侍郎王士嘉的父親。

這個禍畢竟是他自己闖下來的,他不可能為了自己這點安危,就置王士嘉父親的性命而不顧。

或許,這不符合他一個大明王爺的利益,但是他覺得他必須要這樣做。

我覺得他心裡過不去。

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允通現在已經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那他就必須要為以後打算。

到現在朱允熥是朱元璋的孫子,他也算得上是一個嫡子。

因為他的親生母親常氏是朱標真正的原配,而朱允炆母親是朱標後來的填房,他們都是一樣的,雙方都可以說是嫡子。

或許朱允炆的年齡稍稍比他大一些,但是雙方的差距並不大,還沒到出現不可逾越的鴻溝。

就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朱元璋顯然更傾向於立一個皇太孫,而不是從自己的兒子之中,再挑出一人立為皇太子。

那麼他就會成為朱允炆有力的競爭者。

如果說歷史上,朱允炆能夠一直好好當著他這個皇帝,那一切便就罷了,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他哪怕當個閒散王爺,快快樂樂地享受著榮華富貴度過這一生,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歷史上卻紛紛卻偏偏發生了變故,直接讓朱允炆連自己都保不住,而他之後的處境就更是難堪了。

靖難之役之後,朱允熥被降封為廣澤郡王,居福建漳州府。同年九月十日,與懷恩王朱允熞被召至京中。

十一月十三日,與懷恩王朱允熞被朱棣以不能匡輔其兄的罪名廢為庶人,禁錮在安徽鳳陽,於永樂十五年暴卒,年僅三十九歲。

也就是說,等到將來他那個好四叔朱棣當上皇帝之後,他就會被囚禁起來,一直囚禁到死。

足足十七年的時間,跟坐牢沒有任何的區別。

朱允熥那時還得活在膽戰心驚之中,要不然在歷史上,他也未必在三十九歲就已經死了。

何況他這三十九歲就死了,裡面有沒有貓膩,那也是誰都說不好的事情。

畢竟暴卒這兩個字,本身就是很微妙的兩個字。

朱允熥就算為了自己的小命,為了以後的自由打算,他也不能讓這個皇位落入到朱允炆的手裡。

何況這朱允炆面上雖然兄友弟恭,但實際上是怎麼樣,還是有點不好說的。

比如說,朱允炆當上了皇帝之後,竟然封他為吳王,這個就很耐人尋味了。

吳王這個位置,可不是隨意一個人都適合來當的。

這個爵位,當年是朱元璋用過的。

朱元璋當年先成為吳王,那麼吳王這一個爵位,就天然賦予了一種特別的含義。

按理說,如果皇帝不是嫡長子,又或者被皇帝看中,打算將來讓他繼承皇帝之位的話,本來就不應封他為吳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