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電影市場還沒有旺盛之前,這些年輕人的機會都來自於無線tvb、亞視這些電視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邵爵士雖然摳門,但這摳門真是能讓你們身兼數職,使出渾身解數解決無數的問題。

而電影市場旺盛之後,那麼開機之後分分秒秒都是錢,忙到這些電影人們等劇本的功夫都沒有,就更需要能力了。

也就是這幾年開始,香港電影產能驚人,而且賣埠非常成功,本土與各地需求量極大。

甚至幾乎供不應求,可謂貨如輪轉,因而開戲非常多,加上許多投資商拍電影就是為了賺得快錢。

而香港電影基本又都是謀求商業利益為主的娛樂片。

因此整個業態都是趕工似地拍片,所有電影人使出渾身解數,只為及時交貨。

效率至上的香港,自然是不講繁文縟節,理論套路的。

但求省時,省人,省工序地完成任務。因此也就催逼出了這種能為無米之催的巧婦——香港電影人。

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緊迫感讓導演、監製們連劇本都等不起呢?

很多導演、演員片約不斷,可能上午還在拍一部,下午已經在趕拍另外一部了。

因此香港電影的製作節奏是非常快的。

快到什麼程度呢?快到劇本都還沒有就要拍了。

當然了,這種快跟王佳衛的藝術任性不用劇本不同,是真的沒有時間等劇本了。

既然大家都要拍得快,怎麼辦?

一是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是以劇組人員不眠不休奮戰趕拍。

香港的演員也好、導演也罷,大部分都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每天從早拍到黑,片場睡覺,可能眯個幾小時就又要起身拍。

至於普通工作人員,那就不更用說了,往往都是死裡幹。

其二麼當然是飛紙仔了,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就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

像徐可版的《倩女幽魂》,程曉東就要等徐姥爺的飛紙。

劉未強拍《古惑仔》,就要等王京他們的飛紙。

說白了‘傀儡導演’的便捷就在於這裡,只要等到了“飛紙仔”。

他們完全不需要經過太多的大腦,只要將那幾位‘太上皇’傳達的意思拍攝好,就完事了。

但是這種“飛紙仔”的方式,非常考驗大家的業務水平。

第三種就是是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動作指導經驗豐富、相當專業。

王京之流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

如此一來,一部普通的商業片通常只用十數天便能完成。

就像是《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這樣的大卡司製作,則會在武指這個“第二組”下面繼續啟動“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

不少電影甚至為了趕時間,能給你分出五組、六組來搶拍。

可能你現在帶著張國容在香港拍攝,我那邊帶著周閏發在美國取景,另外一個人還帶著鍾憷紅去了法國。

如果再配合上邊拍邊寫劇本,那可真是又考驗大監製,又折磨下面的導演以及編劇本還腦殼疼。

現在杜棋峰和陳沐勝急著要開分組,雖然不是趕著吃熱錢,但情況差不多,就是要趕劉德樺等人的檔期,以及電影上映的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