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用南山腦海中的記憶來說,這就是填空題。

這對寒窗苦讀的南山來說,沒什麼難度,起碼也是個上中的成績。

對啦,此時的科考成績,以文理通粗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

第一場不僅南山感覺沒什麼難度,只要是有點真才實學的,都不會感到太難。

初十,第二場,主考墨義。

這一場的考試內容也很基礎,相當簡答題。

不過,是對聖人經典主要思想和結論的一種簡單闡述。

這一場考試雖有大眾答案,但成績也會根據主考官的偏好,會有一些小偏差。

南山答完考題後,覺得自己還可能是個上中的成績。

這前兩場雖然題目簡單,但抵不過題目數量多,一場考下來幾十道題。

就南山這個小身板,還真有些吃不消。

南山的身體還未成熟,這也是族人和父母對南山這次趕考不抱期望的原因之一。

第三場,主考策問。

這是進士科的重要考試之一,相當於考論述題。

這一場考試給的題目是‘西山匪患’,要求給出一個清除匪患的方案,方案要有論據和相應措施支撐。

南山看著題目,根據給出的背景,西山匪患大多為平民百姓,蓋因為難以為繼生活,才化身為匪。

於是,思考了許久後,南山提出了一個‘借糧次反’的策略。

具體來說,就是由官府借給百姓的糧食種子,百姓次年反還的策略。

當然,針對這個提議,南山也提出了一些關於雙方簽訂契約、反還日期、反還數量、反還方式……相關措施。

策問最後,南山還強調了特別地區特別針對,根據各地民俗訂製策略的提議。

放下毛筆,南山檢查了一遍策問試卷,他知道文中提出的方法太過理想化,此方法在某些山野刁民面前,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過,民可近,不可下。

先獲得百姓的認同,並且親近他們,才能更好的實行各種政策。

南山也不確定,自己這篇策問能獲得什麼成績。

不過,這只是南山對這次科舉的一次試探,也算是對官場和科考扔出的一顆石子,這次的成績將決定南山以後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和社會。

第四場,考的是詩賦。

這一場說難也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只要有些許詩才,這一科基本都會得個不錯的成績。

這場詩賦的題目是‘琴棋’,取其一點題即可。

南山思考了一刻鐘,就題了一首上去。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詩成,沒有才氣顯現,這讓南山對這個書中世界有了一個清晰認識。

這是一首琴詩,沒有才氣實質化,同時也解開了南山心中某些疑惑。

最後一場,主要考口試。

也就是面試,面試官是一個身穿官服的中年人,當他見到南山稚嫩的面龐時,也不禁小小驚訝了一下。

南山並不是考生中最年輕的,但南山的口試表現,讓面試官蘇聞對南山印象深刻。

南山在口試時,說話不急不慢,口齒清晰,條理有序,二人相談間盡是輕鬆平常。

一連五日科考,當南山走出考場那一刻,還未成年的身體微微有些浮腫,確實有些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