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以正義之名(第1/2頁)
章節報錯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寫下這首應試滿分作文的白居易,當時只有十六歲,還沒有被現實抽打的“江州司馬青衫溼”,也沒有去過茫茫大草原。
他不知道,草原上不止是草會春風吹又生,就連那些看似一夜之間覆滅了的部族,也有可能在某個春天重新煥發生機。比較起來,倒是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更為恰當,更能形容草原上那些部族的興衰榮辱。
當然,在狄仁傑的認知裡,這些都是李餘的作品。
“好詩好詩,狄監軍果然大才。”
薛訥不懂詩,一個武二代,能保住父輩的英名不墮就已經不錯了,沒有時間去研究這些文縐縐的東西,但並不妨礙他贊同一下。
狄仁傑笑道:“大將軍不善言辭,就不要說這些虛頭巴腦的話了。朝中會說話的人多了,會做事的人就少了,像大將軍這樣的人,還是多些才好。”
如今天下並不太平,卻有許多人做起了太平盛世的美夢,對武將也多有打壓和輕視。長此以往,邊陲不寧,恐生大亂!
狄仁傑可是聽說了,被貶謫為一小卒的程務挺戰死之後,突厥人額手稱慶,還時不時地祭拜程務挺。
諷刺的是,在大唐這邊,儘管有殿下極力推動,對血灑疆場的將士們的撫卹也不過是略有增加而已。對程務挺的褒獎,根本就沒人提起過。
一個沒有英雄的國家,必將衰落。一個不尊重英雄的國家,也絕不會長久。
等此間戰事結束,希望有個完美的結局,能達到殿下的期望,能讓大唐少一些兵戈,多一些祥和吧。
狄仁傑陷入沉思,薛訥也不會主動說話,帥帳中一時竟安靜下來。直到一個馬弁進來,說殿下的援軍到了,靜默才被打破。
“援軍?”
薛訥看看狄仁傑,表示自己從未收到這方面的訊息,不會是敵人的詭計吧。
狄仁傑笑了笑:“應該是宋之問和沈佺期他們來了,到這裡歷練和安民來了。”
掛職鍛鍊就該有掛職鍛鍊的覺悟,只帶著眼睛和耳朵,而沒帶腦子和嘴。這個道理,宋之問是不知道的。
一見面,宋之問就開始詰問薛訥:“大將軍為何殘殺婦孺,難道是殺良冒功嗎?大將軍殘暴不仁,軍中司馬瀆職,下官一定要上奏彈劾爾等!”
突厥婦孺算不算“良”先不說,就宋之問這個挑戰主帥權威的舉動就很有問題。如果薛訥願意,就憑宋之問蔑視主帥就能把他給砍了。
好在,宋之問有個齊名的小夥伴沈佺期:“大帥莫怪!宋之問不過是有感於戰事慘烈,這才口不擇言,請大帥饒恕他吧!”
他們一行人一路北上,遠離了朝堂中的蠅營狗苟,看多了大漠草原,雖然心胸開闊了許多,但對戰事的殘酷還是沒有清晰的認知。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擺開堂堂正正之師,將士用命,與敵接戰。縱然馬革裹屍,總也落得個光明磊落,不失大丈夫行徑。
你搶人家的東西,殺人家的婦孺,燒人家的家園,這和流寇有什麼分別?
狄仁傑大喝道:“爾等是何身份,居然敢讓大將軍跟你們解釋?念爾等初來乍到,不識軍中禮數,暫且饒過爾等。若有下次,定斬不饒!”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狄仁傑看向薛訥,“這事可以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