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第一次接觸劇本改編,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不過沒有關係,我們都在編輯部,你要是有不懂的,找我們或者曉生都行。只要帶著你走一遍,不會有太大問題。”

“謝謝江組長!”胡為民感謝道。

江懷巖擺擺手,讓眾人找位置坐下後,又笑著道:“既然小胡來了,我們也想聽聽你關於《甜蜜蜜》改編的想法。”

“我是這麼想的,《甜蜜蜜》的主題一定要緊緊抓住愛情兩字。戲劇衝突要有,但絕對不是重點。

這部小說的看點也在愛情上,如果新增過多的說教和鬥爭場面,反而會犧牲電影的故事性和描述兩人愛情的經典場面。”

胡為民說完,眾人不約而同地微微頷首。

“愛情這個主題好,年輕男女現在都喜歡談愛情。”

“即使是革命也離不開愛情嘛。”

“純粹的愛情電影國內幾乎沒有,我覺得大有可為。”

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只要故事好,就會有受眾。

編輯室眾人都是老編輯了,哪能看不到這點。

他們覺得胡為民這部小說沒有什麼藝術性,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大的討論,並被選中,繼而改編成劇本,都是因為愛情這個主題。

在這個年代,乃至之前十來年,愛情這個主題都是奢侈的。

雖然說電影也不是什麼奢侈品,公社或生產隊每隔一段時間總會讓大家集合起來看那麼幾部電影,但是這些電影都是以抗戰片,思想教育片為主。

像是膾炙人口的《白毛女》,《閃閃的紅星》《地雷戰》《地道戰》這些電影雖然是經典中的經典,即便是放到後世看起來也依然精彩,但是翻來覆去你就是看不到任何關於愛情的任何劇情!

究其原因,還是特殊事件造成了國內型別片的減少。

北影廠都因為命令減產,每年只拍一些樣板戲,哪裡還能拍愛情片。

愛情太奢侈了,也正因為太奢侈,大眾才更想看愛情電影。

這是有現實需求的。

就說今年北影廠製作的《瞧這一家子》上映後,只是部故事片,卻因為帶點愛情元素,電影複製賣了幾百個,票房直接爆了。

《瞧這一家子》的成功,給了北影廠極大的信心。

廠裡也想繼續深耕這一型別,奈何沒有好劇本。

直到《甜蜜蜜》的出現,江懷巖看到了小說的價值,上報廠裡領導後,上下一合計,決定將其改編成電影。

江懷巖認可眾人的說法,但他有著自己的看法:“小胡的故事很好,但也有不合適的地方。”

胡為民眉頭微皺,然後迅速舒緩下來,他緩緩道:“我猜,你說的一定是女主角李翹在美利堅的戲份吧?”

江懷巖點點頭,繼續道:“小說中李翹在美利堅的生活描寫太過仔細,寫出來劇本也很難過審。”

“那就刪掉好了。”胡為民平靜道。

“嗯?”江懷巖有些意外,他看向胡為民,“小胡,你不覺得可惜嗎?”

他接觸過太多作家,當他們得知自己的劇本要被刪掉一些內容後,都是滿心的不願。

對此,他其實很理解。

畢竟對於作家而言,作品就是他們的孩子,誰都不願意自己的作品被人刪減。

但胡為民不同,他太冷靜了,好像對自己的作品被改動毫無感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