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胡為民起了個大早。

他昨天睡得晚,還好仗著年輕,身體好,即使睡眠不充足,一覺醒來依舊精力充沛。

此時的他精神亢奮,草草洗漱一番,吃過早飯便坐車向著北影廠而去。

面對北影廠,再怎麼慎重也不為過。

因為提起中國電影,北影廠是必然會被反覆提及的存在。

北影廠的廠址位於首都外,自從建廠以後,北影廠拍攝了大量經典電影。

早期北影廠產量不多,可在其鼎盛時期,電影年產量高達十四部。除了電影外,北影廠也會拍攝戲曲片和紀錄片。

到了99年,北影廠更是和國內八家電影企事業單位一起組建了中影集團。

可以說,北影廠見證了中國電影的從無到有,也見證了中國電影從低谷到輝煌,再到低谷又重回鼎盛的歷史時刻。

北影廠有這樣獨特的歷史地位,自然離不開優秀電影人的努力。

如謝鐵麗、謝天、陳方錢、陳懷凱等國內優秀導演,劉小慶、李秀明、張金玲等優秀演員。

當然,其中更少不了廠長王陽這個定海神針,以及上千普通演員和幕後工作者的辛勞付出。

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才有了北影廠的赫赫威名。

隨著公共汽車的疾馳,馬路兩旁的高樓建築漸漸變得稀少,反而顯得有幾分荒涼氣象。

實際上,這和北影廠的位置有關。

曾經,北影廠的廠址在小關山,此地地勢低窪,經領導批示,於七十年代初改建在北太平莊,也就是如今的北三環中路廠區。

不過隨著汽車到了海淀區,人流漸漸變得多了起來。

這是因為海淀區高校雲集,加上毗鄰故宮,多了幾分熱鬧景象。

等胡為民到了北影廠正門前,大門上方被安放了一條飄帶,飄帶兩端分置幾面紅旗,飄帶弧頂安放了工農兵雕像。

看到那熟悉的大門和廠標,憑空多了幾分熟悉感。

上輩子,胡為民來過北影廠。

那個時候,北影廠的製片職能已被剝離,成了燕京的小眾景區。

胡為民在門衛室登記後,沒等太久,就見到了腳步匆匆的謝鐵麗。

“謝導。”

“小胡,讓你久等了。”

謝鐵麗一邊領胡為民進廠,一邊溫言撫慰道。

胡為民微笑著說:“我也才剛到沒多久。”

“我們北影廠面積不小,我先帶你轉一圈,免得日後在廠裡迷路。”提起新建沒多久的製片廠,謝鐵麗難免有些驕傲。

北影廠面積不小,有著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近現代建築群。

廠內除設有文學部、統籌部、導演室、演員劇團等創作部門之外,還設有攝影、美術、錄音、洗印、特技、照明、置景、化妝、服裝、道具等工作車間。

廠區內建有4個攝影棚、2個對白錄音棚、1個音樂錄音棚、1個效果錄音棚和混合錄音棚。配備有國內較為完備的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強大,裝置配套完善,工藝全國領先,從劇本創作到複製製作,均可獨立完成。

胡為民感謝道:“那麻煩謝導了。”

面對謝導的熱情,他當然不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