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國內還沒有正式的《著作權法》,直到1990年國內才頒佈《著作權法》,因此胡為民只能為她解釋一番。

趙莉莉領悟能力還是很強的,很快Get到關鍵點:“我明白了,胡老師的意思是這部作品您之後要是想要發表在雜誌,或者單獨出版,我們報社不能阻攔,也不能分享其中的收益,對嗎?”

“沒錯,是這個意思。”胡為民點頭。

趙莉莉有些苦惱,“法律條文我不懂,不過我沒聽說過國內有《出版法》或者您提到的《著作權法》。因此,您的作品另外發表,我們也沒法阻攔。”

“那就沒問題了,我們什麼時候籤合同?”胡為民一拍手,乾脆道。

趙莉莉見他這麼幹脆,連忙道:“您要是不介意,當然是越快越好。”

……

燕京城十二月份的天氣越發寒冷,天空中雲層密佈,看不見太陽,刺骨北風時常將枝丫搖曳半空,不時有枯黃的樹葉被寒風吹落,發出沙沙的蕭瑟聲。

即使寒冷的天氣也阻攔不了人民群眾對知識的嚮往,新華書店再次排起長隊,人們裹著棉大衣爭購重印的世界名著。

“我相信,有那麼一天,我的作品出版也會引得百姓爭相購買。”

對此,胡為民信心十足。

趙莉莉注意到胡為民的眼神,問道:“胡老師也有想買的名著嗎?”

“不,我在想將來某一天,我的小說出版也會出現這種盛況。”胡為民嘴角勾勒出一抹笑容,強烈的自信撲面而來。

趙莉莉聞言,愕然停下腳步,看向身旁的胡為民,這究竟是怎樣一種自信啊!

半晌,她才幹巴巴地說:“胡老師,我相信會有那麼一天的。”

胡為民知道她不信,卻也不再多說什麼,他相信,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相比耍嘴皮子,他更喜歡用事實說話。

不久後,胡為民跟著趙莉莉,來到矗立於燕京繁華街區的燕京青年報社大樓前。

報社周邊不時有行人和腳踏車川流而過,偶爾駛過的老式公共汽車,無車身斑駁,彷彿承載著歲月的痕跡。

大樓坐北朝南,以對稱的佈局展現出莊重與穩健。

報社大樓是典型的20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築風格,外觀以清水紅磚牆為主,牆體厚實,線條簡潔而有力,透露出一種質樸而堅實的美感。

樓層不高,大約五六層的樣子,樓頂裝飾有簡單的標語牌,彰顯著時代特色。

大樓外層窗戶多為方形或長方形,框架用深色金屬或木材製成,玻璃厚實,既能保溫又能透光,適應北方冬季的寒冷氣候。

大門則採用厚重的木門或鐵門,門楣上刻有“燕京青年報”幾個大字,字型工整有力,彰顯著報社的權威與活力。

胡為民在登記過後,和趙莉莉進入報社大樓內。

大樓內部空間更為寬敞,佈局合理,根據趙莉莉介紹,大樓內有編輯室、會議室、印刷車間等。

各功能區域劃分清晰,走廊寬敞明亮,牆壁上掛著青年報的創刊號、教員題字,重要新聞事件的報道照片,以及表彰先進工作者的榮譽證書,營造出濃厚的工作氛圍。

胡為民跟著趙莉莉上了三樓,跟這個年代的大部分辦公樓都差不多,兩邊都是辦公室,中間是走廊,牆面是白灰刷的,還用淡綠色的油漆刷了裙底。

嗯,很地道。

編輯部的辦公室是一間寬敞明亮的屋子,進了辦公室,編輯們坐在木質的辦公桌前,或手捧稿紙,或用鋼筆以及鉛筆認真修改稿件。

安靜的辦公室,在胡為民進來後突然變得嘈雜起來。

“是他嗎?”

“應該是了。”

“胡為民這麼年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