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雞湯文拯救迷茫的一代(第1/3頁)
章節報錯
潘小菊如同往日一般來到紡織廠,換好工裝,等待上班。
平日裡,這時她會找上三兩個有知青經歷的工友,一起抱怨往日的不公,以及那段艱難歲月對自己的傷害。
最後,可能免不了對未來感到彷徨。
然而今天,她暫時沒有那個心思。
她找張木椅子坐下,攤開報紙看了起來。
【凌晨的光就在前方
——致所有在暗夜中跋涉的追光者】
“深夜的濃墨總會讓人錯覺黑暗永無止境,正如《苦戀》中寫的那般:畫家凌晨光一生愛國,可迎接他的總是難以躲避的災難,他叫晨光,卻看不見光。似乎,黑暗一直籠罩著他,籠罩著那個時代的人們。
然而,若我們只將目光鎖在腳下泥濘的陰影裡,便永遠看不見——凌晨的光,永遠在下一個轉角處等待。”
潘小菊讀到這裡已經明白,這是一篇批駁《苦戀》的評論文章。
按照道理來說,她應該極為抗拒報紙上這種對《苦戀》的批評文章。
但不知道為何,這篇文章讓她覺得不同,有一種心靈的共鳴感。
她顧不得思考,也顧不得好姐妹在一旁的詫異,而是繼續讀下去。
“《苦戀》將愛國刻畫成一場悲壯且無畏的犧牲,彷彿唯有躲避,唯有視若無睹才是對的。但真正的愛國,從來不是強調個人的得失。
《苦戀》的敘事裡充斥著“對愛國”的悔意,消極的情緒與人民當家做主的現實格格不入。
當代華夏青年在這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理當鬆開攥緊往事的手,去擁抱前方更遼闊的天地。那些曾在深淵中依然仰望星空的人,終會明白:所謂“光在前方”,不是虛幻的安慰,而是步履不停者的特權。”
“黎明前的時刻最是寒冷,但請記住:太陽從未失約。與其在《苦戀》的劇本里重複枯萎,不如將自己活成一座燈塔——你照亮自己的瞬間,便已為這世界添了一抹不可替代的晨光。”
“吧嗒吧嗒。”
突然之間,潘小菊淚如雨下,一滴滴淚珠,如同豆子一般,將手中的報紙打溼。
如果是後世上網衝浪的網民,肯定會覺得這不就是一篇雞湯文嘛,味太沖啦,看過後大機率是不為所動。但在這個時代是不同的,人民非常樸實,沒有經過雞湯文洗禮的人,看過後肯定會大手觸動。
就比如潘小菊。
她只覺得文章作者太懂他們這些知青,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他們是相信太陽的,否則的話,他們也不會響應號召,在最好的年紀上山下鄉。
只是後來,生活給了他們當頭棒喝,讓他們眼中信仰的火焰慢慢熄滅。哪怕回來後,錯過了最好的上學年紀,只能進廠打工的他們,對未來失去了目標,看不到希望。
但這篇文章如同一劑大補藥,讓她重新對外來抱有期望。
“將自己活成一座燈塔——你照亮自己的瞬間,便已為這世界添了一抹不可替代的晨光。”
這一刻,她再也沒有迷茫,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此時回想起自己從知青點回來後的這段時間,渾渾噩噩,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苦戀》的劇本……”
潘小菊又想到自己看過的手抄本,覺得問題真的很大。
明明國家在進步,在為冤屈者平反,可是劇本里卻完全沒有展現,就彷彿,黑暗會一直籠罩在人民頭上,看不到希望一樣。
潘小菊後背生出白毛汗來,要是她沒有讀過這篇文章,情緒在《苦戀》的作用下,說不定會走上自毀的道路。
“《苦戀》被禁是對的!”
想通後,潘小菊對其態度大變。
“小菊,小菊,你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