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今年首都國際機場剛擴建完成,需要用一些藝術作品來予以點綴,可是用什麼藝術作品呢?

當時的機場建設總指揮最終選擇了中壁畫這一形式,隨後組織了多位美術工作者,經過思考後決定畫“潑水節”,反映傣族人對於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嚮往。

按理來說這個立意非常好,可是進行創作時,作品中卻畫入三個沐浴的女人,而且為了能透過審查還在草稿上多畫一條線,讓人們以為是穿裙子的,但是壁畫完成時,又把這條線悄悄擦掉,等到所有人都察覺到後已經沒有辦法做出調整。

機場壁畫順利面向社會後,很多人爭先恐後地來首都機場參觀。

而三個正在沐浴的傣族少女,自然成為焦點。甚至有外國媒體還報道,中國的公共場所牆壁上出現了這個,預示著改開是認真的。

相較支援而言,反對的聲音則如潮水般湧來,甚至有人將壁畫創作上升到民族問題上,有戲稱,當時有人恨不得以流氓罪把壁畫創作者直接送進秦城監獄。

可見當時這幅壁畫真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影響。

也因此,更加積極的因素卻悄然出現,促使改革開放不斷加速。因為對於海外來說,這就是一個訊號:中國真的要以開放姿態迎接世界。

有小道訊息稱,當時霍英冬也被邀請來大陸投資,但他心裡沒底,就怕突變導致投資打水漂,所以根據他回憶:每次來到的時候,先要去看一看機場的裸女壁畫還在不在,只要還在,他的心就比較踏實。

這是一個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中國展現出開放姿態的同時,也要做好被各種思想和文化湧入產生衝突的準備。

胡為民突然之間明瞭,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了。

那就是傳播中華文化,透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真正認識華夏文明!

想明白後,胡為民發覺自己同世界的那層隔閡都消失不見了。從這一刻起,他就是胡為民,胡為民就是他。

“哈哈。”

胡為民笑了,那是一種直抒胸臆的快樂。

不過,他的笑聲也迎來了一眾學子的怒視。

看到眾人想要吃人般的目光,胡為民尷尬撓撓頭,拿著書,灰溜溜地走了。

……

接下來兩天,關於《苦戀》被禁的訊息幾乎傳遍整個學校。

這下,燕大的學生們不願意了。

高考恢復後的大學生,尤其是燕大的學生是有驕傲的資本的。

他們中很多人是高考恢復後的首批大學生,進入大學後,受到種種優待,畢業後更是會被安排在重要崗位。

他們先天具有主人翁意識,要比後世的大學生更有國家建設的參與感和使命感。

再加上他們本身就是那個特殊年代的親歷者,擁有知青身份的人不少,對這樣的“傷痕”文學是抱有同情心。

他們認為中斷電影放映,甚至對電影的橫加干涉是在開倒車。

於是乎,學生們的討論越發激烈,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胡為民路過未名湖的時候,恰巧碰到一群學生正在憂心忡忡地討論那部電影被禁的可怕後果。

“同學們,電影不應該被禁!我雖然沒看過電影,但看過完整劇本。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是個好劇本,是對過去的反思。”

“沒錯,現在不是那個時代了,我們更應該反思才對!”

“要不我們貼大字報吧!”

“贊同!”

在有心人的大聲疾呼下,立刻得到了眾多單純學子的附和。

“呵呵。”

就在眾人熱血沸騰之時,這聲冷笑特別刺耳。

“誰?”

“誰在那兒發笑呢?”

“我。”胡為民站了出來。

他身子挺拔,明明只是個門衛,看向眾多天之驕子,卻頗有種俾睨之勢。

其實,他可以當作沒有聽見眾人的討論,但他真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誰讓他的愛國之情,這一刻噴湧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