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推演法是何物?”林玉吉一臉懵逼。

何只是林玉吉一臉懵逼,所有人都看著朱慈烺。

朱慈烺道:“洪武皇帝年間,我大明六千萬人口,弘治年間,大明人口來到了八千萬。假設,每五十年,增加兩千萬人口,那麼今年,我大明人口應該有多少?”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只要稍微學過一點算數的,都能算出來。

朱慈烺突然發現,林玉吉居然是那個最配合的人。

他想了一會兒,就直接道:“那到了今年,應該差不多一億六千萬......可我大明今年根本沒有這麼多人口啊!”

面對林玉吉的質疑,朱慈烺輕飄飄道:“都說了是假設,好,那麼假設,我大明的人口是一億六千萬,我們繼續,每年大明全年加起來的糧食產量,大概是一千億石,這不是假設,這是戶部的賬面,戶部尚書李大人也在,我沒說錯吧?”

李世文愣了一下,不明白怎麼目標突然轉到了自己身上,不過,他還是點點頭道:“沒錯。”

“除了這兩年饑荒,導致糧食產量減半之外,這個數字,是不是從洪武年間就沒怎麼變化過?”

李正文再次點點頭。

朱慈烺道:“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一天要吃兩石左右的糧食,那麼,一億八千萬人,一天需要多少糧食?一千億的糧食,一年內,夠這麼多人吃的嗎?”

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算術題,可能繞的有些複雜。

但朱慈烺表達的意思很簡單,現有的糧食,根本沒辦法夠這麼多人吃的。

洪武年間人數少的時候,這些耕地和糧食產量,養活這麼多百姓綽綽有餘。

可隨著人口增多,耕地面積沒變,糧食產量沒變的情況下,到了大明末期,這些糧食就不夠吃的了。

這還是把崇禎年代的小冰河時期因素刨除掉,赤裸裸的數字擺在面前。

朱慈烺怕這些人看不懂,甚至還拿來一大塊木板,用木炭在上面,把數字一個個的羅列上去。

“想必這樣,大家就能看得懂了。”朱慈烺道。

所有人看著那一竄數字,開始沉思。

二樓的崇禎也愣愣出神,所有人都帶著一絲恍然大悟。

怪不得,怪不得糧食不夠吃了。

“當然,這還是沒有把災年的因素加進去,哪怕大明依舊是洪武年間的糧食產量,對於大明的百姓來說,依舊是不夠的,這些數字,各位應該看的懂吧?”

林玉吉還在嘴硬,他指著那些數字道:“所以呢,哪怕把這些數字給羅列出來,那又如何?這和預知未來有什麼關係?”

“如果,我們把現在的資料統計出來,根據計算,是不是能夠計算出未來十年,甚至百年之後大明的走向?計算出來之後,我們是不是就能提前做出準備了?”朱慈烺道。

林玉吉愣住了,文武百官也愣住了。

是啊,這麼簡單的道理,他們怎麼就沒反應過來呢。

甚至,這個時候在二樓的崇禎也愣住了。

是啊,如果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就能把這些資料計算出來,哪怕災荒那幾年無法避免,是不是也能有所準備,不至於這麼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