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面前擺放的,又確確實實是土豆。

但不管怎麼樣,這是好事。

朱慈烺看著面前的一百斤土豆,抹了一把臉上的汗,笑道:“這次,可能真的要改變世界了。”

......

饑荒從崇禎元年便已經開始,崇禎十年進入高點。

隨後,禍亂漸起。

百姓們民不聊生,被迫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才能有口吃的。

直到他們一路捱到了京城,一群人本以為他們能活下來。

可面對他們的,是京城轟然關閉的城門。

不僅僅是京城,但凡是個城池,面對他們都是這樣。

這幫人以為自己死定了,他們躺在地上,張著嘴,一動不動,等待死亡的降臨。

有力氣的,則去參加所謂的起義。

正當這幫子百姓覺的他們這輩子可能就會這麼過去,一輩子和吃飽飯無緣的時候,朱慈烺出現了。

不僅打敗了反賊,和打敗了大清,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朱慈烺居然會給他們放糧賑災。

本來,即將在餓死邊緣的災民們,終於看到了希望。

可他們不能永遠指望著朝廷養著,當他們吃飽飯,當他們思考著未來怎麼過的時候,朱慈烺的政策又來了。

因為要搭建火器局,所以需要勞工。

每個勞工都有俸祿,雖然不多。

但一日兩餐,保證能吃飽。

簡簡單單的一日兩餐,保證吃飽,就已經暖了多少人的心。

於是,京城的災民越來越多了。

同時,和京城一樣待遇的,還有太原府的災民。

只要是災民,太原府和京城就來者不拒。

太原府那邊有煤礦,要挖煤,那些都是勞力乾的。

挖出來的煤給火器局,他們收。

同時不僅僅給太原府創收,還成功的收攬了這些災民,讓他們有飯吃。

這是雙贏。

所以,大明現在基本上吃不上飯,或者覺的生活不如意的災民們,都的朝著這兩個城市蜂擁而去。

而京城的數量是最高的。

如今,大半年都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