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棟傳統的拉卡族民居建築——樁上竹樓。

樁上竹樓也稱掌樓房,是一種用木樁叉搭成的雙斜面竹樓,陳醒天查過資料,竹樓也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樓為母系制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樓為個體小家庭居住。

娜卡西拉家就是一棟小型竹樓,應該是從古代大家系獨立出來的。

底下由數十根木樁支撐而起,形成一塊空地,之所以如此建成,原因有三。

其一,地面潮溼環境很容易讓人患上風溼關節炎,增高樓層可以降低患病風險。

其二,古代夜晚常有野獸出沒,野獸常闖入民居建築中害人。

其三,雙層建築可省出大量空間,樓層之下可以儲物,也可以圈養牲畜。

這些建築無不體現出古代人的智慧,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若是沒有前人發以身試毒,怎麼會有現在這些將實用性和美學結合在一起的民居。

娜卡家的房子算是這一條街上較大的了,竹樓四面環繞,形成一個矩形結構,有點像上京的四合院,但卻又是懸空的。

樹樁上掛有農家常見的臘腸、包穀、辣椒,樁內設有籬笆,圈養著家禽和家畜,還有一片是堆放雜物的。

娜卡帶領陳醒天等人環繞了一遍民居,對著不同的結構進行詳細的介紹,丁若夢認真地聽著,陳醒天則掏出筆記本快速記錄下來。

只要你想學,到處都有學問,或許這些東西以後就用得著。

這時,屋內傳來一陣女聲,而且是陳醒天聽不懂的語言。

“娜卡,快來吃飯了,你在外面那麼久幹嘛,我不逼你了行了吧。”

“好的,阿媽,我可能會帶幾位客人和我們一起吃。”娜卡做了一個邀請的手勢。

“哈?什麼客人,哪裡的客人?”

“他們來自省外,是兩個旅人,大概是一路跋涉到這裡的,他們在這裡找不到飯店。”

屋內沉默了一會兒:“可以留他們吃一頓飯,不過只能吃一頓,咱家過年不留外客,這是規矩。”

“放心,他們大概明天就走了。”

雖然他們說的話都是土方言,但陳醒天也隱約能猜出來一些,無非是過年不留,留他們吃一頓。

娜卡轉過頭來用普通話道:“我阿媽允許你們一起用餐,不過只有今天晚上。”

丁若夢連忙表示感謝:“那真的謝謝了,我們明天一早就走。”

聽她這麼說,娜卡還有些失望,原來他們真的明早就走啊。

帶著這樣一支奇葩的組合進入屋子,這裡已經坐滿了六號人,分別是娜卡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這時他們家生活的常態,因為都是拉卡族人,而且還是親家,乾脆就生活在了一起,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

娜卡的母親一開始還對娜卡帶了旅人感到不滿,在她的印象中,旅人就是一群邋遢的步行者,衣服可以幾個月不洗,鬍子拉碴,髒的跟流浪漢一樣的人,甚至於這些人一定程度上就是流浪漢。

然而,當她看到陳醒天和丁若夢的時候,心中的不滿全都轉化成了驚訝和難以置信。

“好俊的後生,你們兩個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我看你們的樣子也不像旅人啊。“

“我們從黔省過來,一直沿著橫斷山脈前進,大概走了50多天來到這裡,就是想體驗一把徒步旅遊的感覺。”

丁若夢撒謊了,他們既不來自黔省,也沒有行走50多天,甚至連要去哪都沒告訴。

但娜卡母親的態度卻發生180°轉變,這兩個小夥子一看就是富家子弟,面板保養的這麼好,修養也好,若是能成全了她女兒,似乎也不錯。

落座時,娜卡的家人很有禮貌地讓出來兩個座位,恰好邊緣就是娜卡,陳醒天把丁若夢推過去,坐在娜卡旁邊,自己則和娜卡的老父親做在一起。

娜卡環視一圈家人,很自然地問道:“你們為什麼要徒步旅行呀?”

“大城市的生活總是急躁而喧囂,大家忙碌地活著,忙碌地工作,忙碌地學習,似乎已經冷卻了最初的理想。

我們不願就這樣沉淪在世俗的塵囂中,於是我決定和我弟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陳醒天隨意夾著菜,臉上掛著笑容,小夢的編故事能力真是越來越強了啊,短短几句話,就透露出很多資訊,比如說他們來自大城市,他們是以洗滌心靈為目的出來旅遊的,這無疑讓他們在這家人心中的形象又高大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