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封兄的男子,絡腮鬍子,高挺鼻樑,回手執禮,把宋斯年與李和光邀請到了他的桌上。

“鄉試在即,早早上路,”他說著又一嘆,“通雲府遭此大災,呆在那種地方,哎……”

宋斯年也道:“我也聽說了,傳聞有易子而食者,不知是真是假?”

封修春道:“是真的,封某親眼所見,來時,我將身上的銀兩盡數施捨,但那邊無糧可買,怎一個慘字了得?”

“你這漢子,說話是要負責任的,通雲府去歲受災,今年受災的是通閤府,哪裡有易子而食的說法?”

旁邊有人聽封修春說完,立即反駁。

封修春道:“我親眼所見,還能騙你不成?”

那人道:“不信謠,不傳謠。”

封修春氣極,“我看你像謠言!”

宋斯年伸手一攔,嘆道:“不管是不是真的,但有人成為流匪,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一點,無人反駁。

鳳陽縣、鳳舞縣兩大縣衙,已派出人手,去縣界安撫流民,已是最好的證明。

宋斯年突然想起蘇木那首詞,忍不住抒情背道:“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鳳陽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兵士指看南越,更加鬱鬱蔥蔥。”

此詞,經宋斯年之口一出,整個怡紅院瞬間安靜。

片刻後,便有一位女倌兒激動道:“恭喜宋公子再出一首佳作。”

宋斯年擺手道:“此詞,並非我寫,是牢中才子蘇木一個時辰前臨時作的。”

“又是他?”

眾人聽了這話,無不起疑,這牢中才子蘇木的創作頻率,也忒高了吧?

而且,首首佳作,叫天下才子情何以堪?

封修春品味之後,輕吟道:“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宋兄,這是何等人物?竟能寫出如此神句?”

眾人原本,都還只覺此詞尚可。

但經封修春這麼一提,聯想到通雲府與通閤府此時的寫照,再回味此句,頓時驚為天人。

一邊人間煉獄,一邊天上人間。

可不就是這邊風景獨好?

李和光見這群人一幅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也想掃掉徘徊於眾人心頭的陰霾,便道:“此首詞,意境確實無敵,但蘇兄此前,還作了一首詞,贈於鳳陽衛薛指揮使,那真是……”

也許是崇拜太深,李和光忍不住吹得天花亂墜。

好半天,才道:“這首詞,叫《江城子,九野出獵》,你們聽好了,我只背一遍。”

“老夫聊……”

一首詞背完,怡紅院中凡是關注著這邊的人,無不目瞪口呆。

這什麼人啊這是?

啊?

兩首詞,兩種詞牌,信手拈來,且間隔時間如此之短,創作頻率如此之高,文章質量如此之精,這是什麼神仙啊?

在場之人,無不驚訝於蘇木的文采,談著談著,就又聊到了蘇木為什麼還救不出來上。

宋斯年藉機道:“我已修書一封與我恩師,想必不日便有好訊息傳來,諸位要相信,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這邊,宋斯年為李和光解憂時,黃石安插在怡紅院的眼睛,已書信一封,傳回府上。

黃石看了紙條,嗷一聲,又暈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