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完成,第一階段的選角結束,連火雲邪神和陳慧敏都被兩人灌趴下了,接下來該敲定各個劇組的負責人了。

蕭炎和羅峰不僅是這部劇的總導演,前幾天去老闆家裡做客後,又忽悠到了一部分監製許可權,不僅負責全劇拍攝,還能參與一部分監督工作。

但他們依然有個頂頭上司——監製。

香港影視領域,一般不設製片人,監製是一部劇集的老大,很多監製還會兼任導演職務。

“製作部”經理趙國文便是這樣一個混蛋,但他實際上沒有太多指揮兩人的權利,主要負責制定攝製預算,監督攝製劇組的籌備,頂多參與一下選角,拍攝階段就沒他什麼事了。

趙國文利用蕭炎和羅峰創作劇本的時間,已經將劇組的初步框架搭建起來,今天是找他們來商量各組的人員配置,根據兩人的需求進行一些調整。

“阿炎,阿峰,這次我把電視臺的精英都調入了《碧血劍》劇組,老闆也批下了破紀錄的製作經費,你們千萬別搞砸了。”

趙國文字來建議先拍十集試播一下,但沒想到何左之這麼信任眼前的兩個小傢伙,居然同意一口氣拍完。

TVB那邊除了少數劇集,大部分都是先拍三五集試播一下,反響好才會接著拍,他提議先拍10集,這已經很給兩個毫無經驗的菜鳥面子了。

但是趙國文低估了何左之坑自己的能力,哪怕沒有蕭炎和羅峰,這位特別能花錢,而且對好萊塢那一套深信不疑的老闆,本身就不願意邊拍邊播。

“趙叔叔,這部劇由你擔任監製,老闆才會放心把錢投進來,你別笑我們了。”

蕭炎心裡不把趙國文當一回事,但馬屁一點都不少。

“別說這個了,你們的劇本我看了,30集的篇幅倒是正好,劇組的框架我給你們搭好了,接下來看看你們有什麼需要,我再給你們調派人手。”

趙國文覺得這麼玩太冒險,但在工作上還是很盡責,心裡也沒想著搞什麼鬼。

他是這部劇的監製,將來這部《碧血劍》口碑好,收視率高,同樣是他的功勞和資本,但搞砸了說不準就會替這兩人背鍋。

所以在這方面,他跟兩人一條心,大家都想把這部劇拍好,一舉打響佳藝劇集的名頭。

羅峰拿過劇組名單一看,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讓他在滿意之餘,也露出一個苦笑。

製片組——監製:趙國文,製片:馮淬帆。

導演組——副導演:方育平、譚家明,外景導演:曾江,統籌:賴建國,動作指導:鄭江斌。

攝影組——攝影師:黃嶽泰,副攝影師:敖志君。

羅峰只關注最重要的三個攝製組,剩下的劇務組,美工組,錄音組,後期組,其實都不算特別重要的部門,至少在這部劇集裡不是那麼重要。

這三個攝製組,兩個副導演對劇集影響最大,但一看到這兩個名字,大佬就放心了。

方育平和譚家明都是另一位面的香港電影新浪潮主力軍,前者被譽為80年代的王家衛,第一屆和第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就是由他獲得,可見其導演功力。

譚家明也獲得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他還是一個多面手,除了導演,亦可擔任美術指導、編劇及剪接,這種副手更合兩人心意。

他們也不怕這兩人不服自己,那些都是他們將來的成就,這個時期,兩人都是小歘歘,只能擔任副導演。

這也是如今香港影視圈的常態,雖然大批擁有高學歷的40後和50後人才陸續回港發展,但這批人大部分剛入行,資歷和人脈尚淺,幾乎沒有像蕭炎和羅峰這樣,一出道就讓整家電視臺集中資源力捧的例子。

現在,這些後來的大導演們,還都窩在三家電視臺蟄伏著呢。

趙閱芠便在TVB和麗的,包括佳藝發現了許多還在擔任外景、場記、編劇、場務的後世大導演們。

這些人直到七十年代末,才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但要熬出頭還得等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行。

“這個劇組名單,我們沒什麼意見,趙叔叔幫我們把人員填充起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