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動知道這部《陸小鳳傳奇》票房不會低,但沒想到高到這個地步,這才上映一週,亞洲票房居然突破了四千萬港幣,這難道是要衝擊一億港幣的節奏嗎?

這四千萬港幣的票房,香港只佔兩百多萬,基本上就是個零頭。臺灣這次票房比香港高出一倍還多,第一週便貢獻了四百多萬票房,這便是1500萬人口與400萬人口的差距。東南亞一如既往的超出預料,這次光新加坡就有一百多萬港幣的票房,整個東南亞第一週貢獻了七百多萬港幣的票房,同樣是人口的勝利。

但要說哪裡票房貢獻最大,當然還是日韓地區。

韓國觀眾這次再沒有抵抗之力,一見到電影海報上那五位帥破了天際的大帥哥,上千萬張大餅臉的棒子小姐姐就先高潮了。

這些棒子小姐姐就算只為了看顏值,也願意買票進入電影院支援,她們可不會想太多其他的東西。

在這些大餅臉的棒子小姐姐眼裡,韓國那些沒用的男明星在人家面前,可以說要顏值沒顏值,要身材沒身材,要演技沒演技,要才藝沒才藝,要身手沒身手……那些韓國明星在人家面前,奏是個大餅臉弟弟。

最讓韓棒子小姐姐們興奮的是,這五位大帥哥在電影裡耍的都是真功夫,那些羞羞的高難度動作,簡直讓滿腦子都是不堪畫面的棒子小姐姐們更加高潮了。

韓國男棒們看的當然是電影裡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武打動作,那一場場精彩激烈的打鬥戲,完全值回票價了。

這個年代,哪個男人沒有武俠夢,國外也有功夫夢,所以這類功夫電影只要拍得好,在國外非常有市場,不然《少林寺》也就不會在韓國和日本雙雙創造華語電影的觀影人數記錄。

中原院線這時便不光統計票房,這個資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部電影是否受歡迎,但票價一旦升高或降低,年代相差太遠的電影就無法進行對比。

“觀影人數”卻能讓兩部相隔數十年的電影,也能隔空進行橫向對比。

這是比票房更科學的統計方式,《陸小鳳傳奇》只用一週就在韓國創下上百萬的觀影人數,這意味著在總人口4000萬的韓國,全國超過40分之一的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日本方面,中原影業沒能得到具體的觀影人數統計,但第一週取得11億日元票房的成績,足夠說明問題了。

11億日元換算成港幣大概是兩千多萬,香港電影除了《一奏傾情》,還從來沒有誰在日本取得過如此高的票房。

這個成績比《一奏傾情》初上映時還高了兩倍,這就是上映規模提高後的效果,《陸小鳳傳奇》在日本有機會拿下30億日元以上的票房成績,甚至有機會再次衝擊40億日元的紀錄。

先前的《一奏傾情》已經在日本下畫,前後上映45天,但由於未能一開始就大規模放映,最後只拿到35億日元的票房記錄,未能進入日本影視票房前50位,只排在了第59位。

《陸小鳳傳奇》的這種票房走勢維持下去,差不多能在韓國拿到兩千萬港幣左右的票房。在日本即便只拿到30億日元的票房,那也是六千萬左右的港幣了。

林動暗暗咋舌,再次理解了香港電影瘋狂加入日本元素,甚至不惜貶低漢民族來抬高日本的願意,為得就是日本的票房市場,這邊的票房市場也確實比香港大上太多了。

《陸小鳳傳奇》的票房成績一見報,香港各大電影公司的眼睛都紅了。

他們見到中原影業一直不拍武俠電影,還以為這類電影沒搞頭呢,哪裡能想到這部武俠電影的票房勢頭,居然不比《一奏傾情》差,這還有天理嗎?

中原影院這一年多的時間,到底賺了多少錢?

大佬卻認為這不算什麼,原本位面由內地拍攝的《少林寺》,也在日本創造了40億日元的成績。

那部《少林寺》論武打水準還不如他這部,情節上也乏善可陳,拍攝技術上就更別提了,要論演員的顏值,這版《陸小鳳傳奇》連司空摘星都拉來了在亞洲爆紅的吳邪客串,試問這樣的電影怎麼會不受到影迷歡迎?

這幾個月,香港上映了各種跟蹤類電影、機關殺人類電影,特別是音樂電影就像不要錢一般大批次出產。

然而,這些電影沒有一部學到精髓,連突破及格線的都沒有,每一部都不堪入目,形容他們“垃圾”都算輕了。

中原影業並不擔心別人模仿他們,只要你別直接抄就行,真能模仿出精髓,那也算你的本事。

但是香港電影人的無恥程度,他們算是見識到了。

這幾個月,各個電影公司都在瘋狂蹭熱度,直接將劇情八杆子都打不著的電影命名為《一彈傾情》、《一唱傾情》、《一揍傾情》、《一睡傾情》、《一日傾情》、《一賤傾情》、《一奸傾情》……

甚至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膽,直接來了個《一奏傾情2》,把他們的歌稍微改改就照搬了上去,結果自然是被中原影業告上法庭,連公司老闆的家都被一群瘋狂的粉絲給砸了,還差點被人放火。

他們如今的地位不可能被人脅迫,但依然擋不住這些不要命的業內敗類。

很難想象,如果他們沒有讓四大家族低頭的能力,沒有去燒人房子的實力,那麼羅峰和蕭炎應該早就被人威逼著去拍這些《一日傾情》之類的電影了,搞不好還得自己親自去演。

7月底,張起靈的單曲專輯在亞洲發售。

吳邪親自拉著他在香港各區進行宣傳,幾乎把香港轉了個遍,下個月還準備去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雅加達等地繼續宣傳。

這種彷彿親兄弟一樣的態度,很快就讓張起靈這個又酷又好記的名字傳遍了香港和東南亞。

但是他們唯獨沒去臺灣,內地身份本來不會被臺灣抗拒,林動和方寒不也一樣內地出身嘛,還不是在臺灣受到追捧。

嚴格來說,大家都是從內地出來的,這才出了多少年啊。

可問題是,他的單曲《新長征路上》實在讓臺灣覺得礙眼,這歌拿出來沒讓他被封殺就不錯了,還想去宣傳,那可真是想多了。

張起靈的這張單曲專輯壓根沒在臺灣發售,不過在香港和東南亞卻賣得不錯,一鋪貨便被歌迷搶光了。

現在香港歌迷唯一的怨言是中原唱片出產的粵語歌太少,大部分都是國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