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和《一奏傾情》能買到單獨走紅毯的待遇,除了英鎊給到位以外,自身牛逼才是關鍵。不然拿一部《半斤八兩》去疏通,再加一倍的錢,也買不回這樣的待遇。

今晚這兩部電影一共入圍了七項大獎的最終提名名單,這樣的劇組當然有資格買來如此待遇。

這場頒獎典禮,最終結果沒什麼懸念。

最高獎項“金棕櫚獎”,完全是“中原娛樂”的內戰,十幾名評委只能在這兩部電影之間二選一。

但這兩部電影只見的競爭,說來也沒有多少懸念。

歐洲三大電影節一直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娛樂性太高的電影會被減分,而論到影片本身的深度、內涵,以及對社會和政治的批判和反思,《一奏傾情》確實差了太多,所以想擊敗《魔方》不太現實,哪怕換成對商業電影更包容的奧斯卡,結局也是一樣。

羅峰最後以全票優勢摘得了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第二座最高獎——“金棕櫚獎”,而且還是在同一年內完成了這個成就,時隔三個月就再度將歐洲三大電影節中最有知名度的戛納險些滅門。

這麼說是因為蕭炎也並非一無所獲,他早就料到自己拿不到“金棕櫚獎”和“最佳導演”,這部電影在前往戛納時的定位就是副駕駛,主要負責把其它競爭對手幹掉,同時力爭其它獎項。

於是電影上映時,他便將“攝影”和“美工”一欄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憑藉那段匪夷所思的長鏡頭,以及華麗精緻,彷彿油畫般的畫面,毫無懸念的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美工”和“最佳剪輯”,當然還有沒人敢跟他一較高下的“最佳配樂”和“最佳音樂”獎。

大佬對此有些蛋疼,這個位面的戛納與他原本的位面不同,他記得這時的戛納應該還沒有“最佳美工”,更沒有“最佳配樂”和“最佳音樂”,但這個位面卻提前十幾年增設了這些獎項。

這樣一來,羅峰拿走了最高榮譽“金棕櫚獎”,蕭炎則一共奪得“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剪輯”、“最佳配樂”、“最佳音樂”共五項大家。

這些訊息隨著直播訊號傳回香港後,又引起一場不小的震動!

蕭炎一人包攬了五項大獎,雖然錯失了同樣被提名的“最佳男主角獎”,但還是一舉打破了戛納單屆電影節獲得最多獎項的記錄。

他和羅峰誰才是最大贏家,這真說不準。

但這下連法國人都受驚了,還真沒人像他一樣在戛納一次性入圍七個提名,並最終拿到這麼多獎項,雖然主要是因為有很多獎項在70年代後才加入,但目前“最多入圍”和“最多得獎”的記錄保持者確實是蕭炎,這可不是一般的牛逼。

羅峰這邊拿到了“金棕櫚獎”,按慣例錯失了“最佳導演獎”,但現在他已經成為歷史上首個在同一年拿到了“金熊獎”和“金棕櫚獎”的導演,他莫非是想完成史無前例的大滿貫?

現在不光是香港人在回憶,歐洲人也在回憶,貌似就在一年前,華語電影還從來沒有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哪怕連一次獲獎都沒有。

但這次“中原娛樂”就像鬼子進村一樣,居然從戛納搶回了六座獎盃,難道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獎項變得這麼容易拿了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但第二天法國媒體都在用“淪陷”、“征服”等字眼報道這間差點一夜七次登上領獎臺的公司。

香港媒體,特別是已經被中原娛樂買下的《東方日報》,更是用“我來,我見,我征服”為標題,報道中原娛樂的這次戛納之行。

羅峰和蕭炎在第二天已經與好萊塢七大公司的代表再度取得了聯絡,最先見的並不是他們最希望合作的米高梅和哥倫比亞,而是按照最不想合作的順序讓小秘書安排見面。

吳邪也是按同樣的順序接見五大唱片公司,實力越強的公司他越不願意合作,此刻最菜的索尼才是他想要合作的目標,否則就很難達成他心裡預期的價碼。

此刻遠在香港好幾天都沒打人的方寒,卻突然吸引了大佬的注意力。

但他感興趣的不是方寒這個大魔頭,而是即將被他打的可憐傢伙。

方寒在戛納頒獎典禮的前一天,原本正在與林動、徐客,以及新加盟公司的動作指導程曉東討論《陸小鳳傳奇》的拍攝工作。

這部電影的第一部將先由林動帶隊完成,蕭炎和羅峰迴來後會與他輪流指導。

“中原娛樂”這邊要想拿到古龍電影的版權,邵氏這一關繞不過去,正好現在他們也需要邵氏的發行渠道,這部電影自然又是與邵氏合作。

不過邵氏不出錢,只提供版權和一些人手,最後雙方在香港聯合上映。

這次《陸小鳳傳奇》只會在“邵氏院線”和新增兩家戲院達到六家規模的“中原院線”上映,此外就只有幾家關係特別好的大型獨立戲院允許放映,其餘獨立戲院都被拒之門外。

香港之外,亞洲發行權自然要給邵氏,但這次中原娛樂要求三七分賬,也即是臺灣、東南亞、韓國、日本的票房,他們不管邵氏與本地發行商怎麼談,反正他們先要三成。

歐美髮行權,自然與邵氏沒什麼關係,畢竟邵氏只提供一個版權,難道還想真分一杯羹不成?

至於錄影帶版權,邵氏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玩意兒,不光被林動給坑下《陸小鳳傳奇》的錄影帶版權,甚至還把自己公司一百部電影的錄影帶版權,只以一萬港幣一部的價格全都賣給了中原娛樂,為期20年。

一萬港幣一部,這裡面有半數的電影質量並不高,中原娛樂能賺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