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打造娛樂帝國的意義(第1/3頁)
章節報錯
最後這段五分鐘的MV,無疑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
林動在MV裡用現實古蹟+水墨畫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那個培育出中華民族最茁壯根基的時代,這在70年代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當然,這是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對於外國人,對於精神外國人,對於難民營裡的數千越南人,還有在大街上廣發基督教小卡片的大爺大媽們,他們應該非常反感這部MV。
林動硬是把這部原本探討歷史、宗教、生物、心理的電影,又增加了吟唱先秦風骨,歌頌諸子百家的主旋律。
耶穌在主角口中不僅不是救世主,還成了一個宗教騙局裡的犧牲者,他從沒在水上行走,也沒有讓死人復活,他只是勸人向善,他根本就不想死,但卻無奈成為了宗教鬥爭和騙局裡的犧牲品。
這已經非常大逆不道,但更讓西方人無法接受的是,耶穌的導師竟然是主角,可主角並不是如同釋迦牟尼這樣的聖人,他只不過是一個經歷了諸子百家時代的善學者,依靠永恆的生命積累下的知識和見聞,才有資格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聽眾。
這當然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是主旋律電影未必沒有藝術性,也未必沒有觀賞性,只要用心做了,依然能收穫票房和口碑。
這樣一個人居然能成為耶穌的導師,那耶穌成什麼玩意了?
這次“中原影業”沒有透過邵氏和嘉禾發行,完全由自己發行,除了旗下的六間戲院外,便是與香港本土大概十幾間獨立戲院合作,票房分成6:4,中原影業自然佔大頭。
臺灣、東南亞地區要晚上一到兩週上映,這些合作伙伴都是各地院線自己找上門來。
日本和韓國的院線也與中原影業進行了聯絡,但要談出結果還需要一段時間。
但有了這次神奇的戛納之行,中原影業的名頭不僅響徹了亞洲,在全球片商和院線眼中都有了一定知名度。
中原影業拍攝的電影質量均是一流,這個印象已經固定下來,他們出品的電影沒有一部不得獎,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中原影業正是因此有了底氣,才敢不依靠邵氏和嘉禾,獨自在亞洲發行這部電影。
他們要用這部不需要賺錢的電影,試驗一下公司能否只靠名氣,便引來各地院線合作。
這和“中原唱片”的套路一樣,自己鋪設發行渠道太麻煩了,還容易被人瞧不起,大佬和大佬的宿主都拉不下這個臉。
所以,他們乾脆做出好東西,先自費到歐洲拿個獎,再回來引人自己上門尋求合作。
目前看來,在這個白人至上的時代,崇洋媚外不光是中國人獨有,日本人和韓國人都一個德性,這個挾洋自重的套路行得通。
這一次電影可能無法在全亞洲同步上映,但只要與這些院線合作過一次,下次合作便水到渠成了。
中原影業給香港本地戲院開出的分成協議是6:4,但對於臺灣和東南亞院線,中原影業開出的分成條件是50%。
這個分賬條件不算苛刻,邵氏在東南亞就是這個分賬比例,好萊塢公司在這些地方能要到60%。
不過,韓國和日本地區的院線,還是一如既往的不好辦。
中原影業為這兩地開出的分成條件是40%,但這兩地的院線卻得寸進尺,希望他們降到30%。
這就開玩笑了,中原影業絕不會進行這樣的妥協,低於40%分賬,他們寧願不在日本和韓國上映。
這樣的發行渠道還是不如邵氏和嘉禾,但兩家已經感受到了威脅,他們知道“中原影業”一旦與亞洲各地的發行商和院線搞好了關係,肯定會衝擊他們的海外渠道。
但這一天早晚都會到來,電影行業不會跟你講太多人情,誰的手裡有好資源,誰就是大爺,誰就能得到所有人歡迎。
人情只能管用一時,但沒有人會跟自己的錢包過不去,肯定會站到握有資源,能讓他們賺錢的一方。
“中原影業”便是這樣的製片商,他們的電影水準高出香港其餘公司不止十年,比之世界最高水準的好萊塢,也毫不遜色,甚至在一些方面還要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