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彩蛋(第2/3頁)
章節報錯
吳邪這種填詞能力,在這個年代只能當他是個神仙,不服不行!
如果說,優秀的配樂和歌曲能讓一部影視作品成功一半,那麼他們的作品都在播出前便成功一半了。
這檔“一日一語”的節目算是中國觀眾專屬,第二檔《IQ博士》則是能在全球範圍播出的節目。
第一期《IQ博士》主要是介紹裡面的角色,大餅博士本打算製作個機械女僕,沒想到造出來了一個力大無窮,而且視力有問題的阿拉蕾。
這個愛闖禍的機器女孩,今後會引出一堆亂七八糟的故事,順便嘲笑一番當時所有流行的卡通人物。
比如在這個古怪的企鵝村裡,還住著永遠也幫不上忙的愛吃話梅的超人;鹹蛋超人只是畫面的補白;日本特產的怪獸在企鵝村裡與人類共同居住還一起玩耍。
“企鵝村”是一個所有生物共存平等的世界,但這檔節目的主題還是藉由天馬行空的故事,向孩子們普及中小學校教育中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但又不僅僅是歌頌科學發明,有時也會對工業時代造成的汙染和災難表現出嘲諷和反感。
第一期“IQ博士”已經讓大部分角色出場露臉——“天才”科學家,好色,喜歡進行各種無聊發明的大餅博士;身材矮胖,頭大大圓圓,超級討人喜歡的阿拉蕾;外形像個小嬰兒,但是背上長著翅膀的阿拉蕾寵物小吉;企鵝村的各位古怪的村民……
這些外形可愛、搞笑、古怪的角色,足以讓少見多怪的香港市民大驚小怪,許多父母居然看得跟孩子一樣入神,這足以證明該檔節目的成功了。
那首由汪明筌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同樣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佬覺得這首歌最適合的演唱者,還是逗比的梅豔淓。
可惜,現在小梅才14歲,剛剛成為佳藝的簽約童星,這首歌只能過幾年再讓她翻唱了。
第三個節目的名字,一直到播出前才確定。
大佬最終選了一個不太少兒的名字——《歌舞青春》,主題曲同樣選得略顯成熟,吳邪直接抄了一首《勁舞團》中的熱門歌曲《七年的愛》,將歌詞進行中文化修改後,一首旋律很不帶符合這個時代的歌曲便誕生。
被大佬這麼一搞,整個節目充滿了青春期氣息,更適合觀看的年齡段變為1015歲。
《歌舞青春》裡的四位主持人暫時是小李察、小賽風和大梅和小梅。
梅豔淓和姐姐梅愛芳,這兩姐妹從小就在荔園遊樂場登臺表演,基本功很好。小李察堪比專業舞者。小賽風有武術底子,也練過舞蹈,這樣的組合自然沒什麼問題。
三個貨真價實的小姐姐在節目播出前,全都特訓了三個月,加上小李察這個神仙(掛壁)帶隊,節目效果非常完美,特別適合中學生觀看。
大佬真正看到這檔時長十分鐘的節目後,總能想到那部青春電影《歌舞青春》,看來這部電影過幾年也要被他們拍出來了,連主角都是現成的。
四位小演員在節目裡表演並教導的舞蹈很新穎,不完全是街舞,也不完全是現代舞,而是融合多種元素的新型舞蹈,跳起來自信,優美,現代感十足。
最後終於到了“動畫城”環節,由於兩位殺手畫家最近頻頻分心,暫時還沒有完成他們的處女作,第一部拉來撐場子的是特攝片《鐵甲小寶》。
值得一提的是,大梅和小梅在裡面飾演了小百合的死對頭,這也算是小梅的電視處女作了。
這部特攝片無需多說,除了將一小部分劇情、地點和人物進行了本地化更改,大部分劇情沒有改變太多。
吳邪也根本不擔心觀眾是否喜歡,這部特攝片當年可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之一,在兩岸三地都有很大影響力,基本上從88年到92年出生的男孩子都看過。
這樣一部98年的成熟作品,吳邪將它拿到77年,如果不是過於面向少兒群體,連三大特攝都要喝一壺了。
吳邪不準備放棄“特攝片”的拍攝,當然他自己不會再拍。
這部特攝片的後半段也是由兩個副導演曾志韋和元愧負責,這兩個人拍起電視劇和電影暫時還拿不出手,但這種特攝片在吳邪掌控大局的前提下,還是能勝任的。
這類特攝片,佳藝將來每年都要拍幾部。
還有布袋戲、木偶戲,比如“大儒俠史豔文”這種有特點的作品,一定會是佳藝今後發展的重點。
但這類電視作品需要很多罕見的專業人才,短期內還無法搬上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