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依然是老套路,他給羅峰傳送的是“高智商懸疑劇情類”電影,給蕭炎傳送的是“愛情喜劇類”電影。

這次輪到林動,大佬為他選擇的是“科幻奇幻災難類”電影。

羅峰和蕭炎的處女作都是小製作,雖然兩部電影都有一定缺陷,但個人風格強烈,優點亦十分突出。

其實,只要去追溯那些大導演拍的第一部電影,就能發現每個導演一生只拍了一部電影,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對處女作的模仿和改良,第一部作品幾乎奠基了他們的終身。

林動第一部電影沒有選擇《回到未來》或《終結者》這類大製作,他選擇的同樣是一部小製作,一部票房註定沒有多少,但必然會引發世界影壇轟動,也更容易拿獎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這部電影差不多能號稱最小成本的科幻電影了,幾萬塊港幣就能拍完,但日後在影史的地位卻要比99%的億元大製作高的多。

林動現在有資金拍大製作,“中原娛樂”隨時能拿出上千萬港幣支援他,但他卻故意選擇了這樣一部圍爐夜話的小成本作品,目的並不是單純為了拿獎,而是大佬的意思,希望藉此希望讓華人電影公司,還有華人導演在世界影壇迅速佔有一席之地。

“中原娛樂”一連三部電影全都是低成本,但藝術性、電影結構、劇本想象力都屬超一流,同時還不缺少娛樂性。

如果,今年這三部電影都能在歐洲三大電影節拿獎,他們就可以讓全世界,尤其是中國的電影人看到,要拍出經典的電影可以不依靠資金,只需要一點點技巧,一點點想象力,甚至單純靠語言的力量,就能讓全世界的電影人汗顏。

羅峰的《追隨》即將用新穎的結構和剪輯驚豔世界,蕭炎的《一奏傾情》也會用音樂打動全世界,林動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則是用最簡單的講故事來震驚世界。

這個時候,遠在柏林的吳邪,或者說羅峰的那部《追隨》,雖然還未真正驚豔世界,但已經讓柏林的當地影迷,特別是評委們首次感受到了華語電影的存在感。

“柏林電影節”在2月17號開始,這一天正好是週六。

對於一般人而言,電影節主要分為“展映”和“市場”兩大部分,你可以選擇在兩週內到參加展映的多家電影院觀看多部不同單元的電影,柏林十幾家大型電影院都會停止放映院線電影,騰出影廳全天候放映柏林電影節的電影

這些展映電影和場次大部分都是對外公開的,你只需要到售票地點購買相應場次的電影票即可,只有小部分場次是隻對評委和媒體記者展映。

如果你是電影買家,還可以辦理買家證件到“電影市場”瞭解下參賽電影的行情,買走幾部感興趣的電影。

這個“電影市場”,主要是為業內交流與電影交易提供平臺,來自各國的買家都會在電影節上挑選合適的電影。

今年全世界約超過100家電影公司,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製片人、贊助商、經銷商將彙集於此洽談合作。

江之強家族就會與一些香港的獨立戲院進行合作,大家一塊出錢購買電影回港播放,這是他們抵抗“邵氏”和“嘉禾”的重要手段。

很多歐洲的年輕導演,更可以透過三大電影節的“電影市場”,將自己的名字和作品一同推銷到全世界,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進入好萊塢的舞臺。

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每年都會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與獲獎的導演進行接觸,若是遇到一些兼具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電影,他們也不會吝嗇合作,比如買下北美地區的發行權,或是直接與導演洽談合作。

這些公司有時會邀請獲獎的歐洲導演到美國拍攝電影,雖然八成是小製作,但對於財大氣粗的好萊塢來說,這種小製作至少也是百萬起步了。

這些獲獎電影即便太藝術,但也不會缺乏歐洲電影公司拋來的橄欖枝,總之只要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拿了獎,最差也能回國混出個人模狗樣了。

大佬發現這個位面的“柏林電影節”,除了獎項設定沒什麼變化,在參選和放映規則上都與記憶中有很多不同。

“柏林電影節”的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其中“金熊獎”只頒發給“最佳影片”,所有獎項按價值高低的排序是:“最佳影片金熊獎”、“最佳影片銀熊獎”、“評委會特別銀熊獎”、“最佳導演銀熊獎”、“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最佳女演員銀熊獎”、“最佳短片銀熊獎”。

這些獎項與原本位面沒什麼不同,但參選過程卻大變樣,怎麼看都像是在參加世界盃。

電影節前後為期兩週,今年“柏林電影節”的參賽電影,據官方透露為102部。

這些電影將根據類別的不同,分別參加“小組競賽單元”,“短片單元”,“紀錄片單元”,“本土單元”,“經典展映單元”,“特別展映單元”。

吳邪瞭解後才明白,這個“小組競賽單元”就是指不透過關係和推薦,透過自主報名參選的電影。

這些電影會被不同評委交叉審片,透過後就可進入該單元。

這種小組一共有4個,每組會選入6部電影,然後在柏林影院展映一週,反響熱烈會增加播放次數,反之播上一遍就不會再播了。

最終評委會從每個小組選出前兩位,一共8部電影進入主競賽單元,這時該電影的導演、出品人、演員才有機會走紅毯。

“短片單元”就很簡單了,選出的是專門參加短片獎競選的電影。

“紀錄片單元”則選出專門參加紀錄片獎競選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