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邪門的票房走勢(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幾天,確實有很多人看不懂,或是沒耐心看他的這部電影。
但也有半數觀眾被這部電影的硬素質,吸引著看完了整部電影,這些人的評價還是很不錯的。
邵氏院線和其餘的獨立戲院,果然在第三天減少排片,但每場還是有不錯的上座率,只是減少排片後,票房上徹底無法與場場爆滿,排片率驚人的《半斤八兩》相比了。
這也是羅峰的又一失誤,如果錯開《半斤八兩》,《追隨》的票房或許又會高不少,還是太裝逼啊。
香港戲院的排片率計算方法很簡單,假如一間戲院有四個放映廳,每天放了20場電影,其中有10場放映的是同一部電影,那這部電影就是50%的排片率。
《追隨》第一天的排片率達到了33%左右,但由於每場都有不少觀眾中途退場,這使得排片率開始下降,各個戲院的經理都會根據頭一天的上座率,以及觀眾的需求進行調整。
結果到了第三天,這些戲院最多給《追隨》每天排幾場,上座率雖然不錯,但也無法掩蓋總票房不盡如人意的事實。
羅鋒沒有坐以待斃,急忙又去報紙上加了錢,續了費,於是媒體上的風評立刻就開始回暖。
這下三人只能感嘆,這幫媒體還真是拿了錢就辦事,而且辦事效率真幾把高。
但在《半斤八兩》的狙擊下,等到《追隨》上映一週之後,還是有十家獨立戲院決定落畫。
但讓羅峰沒想到的是,百老匯戲院只是將排片率減少,依然繼續上映這部電影。
這並不是江之強和他的家族看羅峰順眼,而是《追隨》的上座率除了前三天低迷外,隨後就開始反彈,這兩天包括其它戲院,上座率都開始回升,這個情況就很詭異了。
羅峰再一看那些落畫的戲院,基本都是相對落後的地區,但像旺角、尖沙咀、油麻地、西環、上環、中環、灣仔、銅鑼灣等富裕的地區,這幾日排片量反而在增加,每場也都有不錯的上座率。
這種情況不難解釋,因為電影的硬素質擺在那裡,一些人看不下去只能說是喜好問題。
王家衛在九十年代票房撲街,那是因為其它對手的素質也不差,再加上別人更高的娛樂性,他憑什麼不撲街?
但現在不同,娛樂性最高的《半斤八兩》,甚至也在很多時候無法做到畫面和剪輯的流暢。
這個年代,香港電影在整體素質上與《追隨》差距太大,這個差距足以使羅峰只靠著文筆就能吸引一部分觀眾。
嘉禾再次聞到了威脅,但他們再怎麼買通媒體,也無法將一部明明各方面都超越時代的電影黑成垃圾。
他們也沒辦法一直這麼做,先前花大價錢黑《追隨》,更多是害怕這部電影真的把《半斤八倆》幹掉了。
鄒文懷和何冠昌都在《追隨》上映後立刻去看了這部電影,他們絕對清楚這個電影有能力沖垮《半斤半兩》,這一點連許冠紋自己也不得不承認。
嘉禾也是沒了辦法,才出此下策,下血本在《追隨》上映的頭三天瘋狂搞事情,目的是想一棒子打倒這部電影,最少也要壓它一段時間。
可是金子總會發光,羅峰又不是一塊沉默的金子,他同樣懂得在媒體上下重注,嘉禾除非用數倍的代價去打壓,而這個代價顯然太大了。
羅峰的錯誤主要是把自己擺得太高,他不願意放下身段去照顧普通人的需求,
這部電影哪怕用彩色來拍,票房可能都會更高一些。
蕭炎雖然看得透徹,但骨子裡一樣瞧不起這些沒文化的窮人,根本沒打算為這幾百萬香港人拍一部符合他們口味的電影,頂多是順帶著照顧一下他們的口味,施捨的味道更重。
許冠紋也有這個毛病,但他這部《半斤八兩》卻是專門為這些底層人士打造的電影,全片沒有任何主題,就是為了搞笑而生。
但別看整部電影沒有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搞笑”就是它最大的價值。
香港人根本不想從一部電影中得到什麼人生感悟,他們就是來求“爽”而已。
這部《追隨》即便能先在國外拿獎,最後也未必能增加多少票房,頂多是沒有人吐槽了而已,但是觀眾該不買賬,還是不會買賬。
羅峰只高興了一天,隨後就發現票房增長還是遠低於《半斤八兩》,這些戲院也依舊每天只給《追隨》排幾場。
很快,《追隨》的首周票房成績就統計出來了,第一週只有75萬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