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率先使用神降”,和“真神間不擅自鬥毆”等,先讓雙方的錨進行鬥爭,而後再由神分出勝負來決定戰爭的輸贏,因此極有可能出現“絕地反擊”的情況。此行為對勝利並沒有益處,還會白白損失大量的錨。大部分錨也不能對神或教會的行為產生多大的幫助,過量的死人還會使世俗和底層小教堂被拖垮,社會動盪……缺陷繁多卻依然存在,是“教會體制”和“錨體系”共同構築的詭異情況。

同時,因為“錨”這一事物的存在,眾神本身還產生了其他的新行為。

比如“在管理錨的方面儘量不要做得太好”。

具體研究範例為信仰“永恆烈陽”的國度“因蒂斯”,據筆者的猜測和對歷史的研究,“永恆烈陽”完全可以將陽光只給予因蒂斯的人民,這樣能最快速度獲取更多的信徒,但祂卻沒有這麼做。

猜測為:這一行為損害了其他五位神靈的利益,會使“永恆烈陽”被群起而攻。

從歷史的角度進行研究,眾神曾有過兩次合作,一次是第三紀元末尾的“救贖薔薇”,一次是第四紀中後期發生於所羅門第一帝國的“黑皇帝之死”。

前者發生的原因為原初甦醒,威脅了眾神的生命,後者的發生原因為所羅門和真實造物主佔有了大量的錨,同樣威脅了眾神的利益和生命。第二帝國的覆滅理由和第一帝國大同小異。

得出結論:眾神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利益分割,但是在面對一致的生命威脅時會合作。

這是分化,打擊祂們的重要手段。

其二,是“錨”的效果的劃分對神的行為的影響。

具體研究範例為信仰“大地母神”的國度“費內波特”。

根據筆者一直以來的研究對比,得出的結論為:在同等的信仰虔誠度情況下,“錨”的效果會因信徒的能力產生區別。已知凡人<非凡者<高序列非凡者,一萬凡人的信仰對神的作用基本能與一位狀態穩定的半神相比。而更多的凡人(筆者未能得出精準的數字)才能與虔誠的天使持平……透過對羅思德群島信徒數量有限的原始神靈的研究,得出結論:幾萬人就足以維持一位神性者“人性”和“神性”的平衡,多餘的“錨”則象徵了在發生神戰時神靈解放力量的最大區間(筆者未能得出準確的資料結論)。

但人性不可能無節制地因神性增長,“錨”的本質是不斷幫助神性者感悟凡人的世界,並與凡人建立聯絡。這是另一個論點,即筆者提出的維持“理智最大值”所需要的人數。

以此為前提,筆者產生了許多疑惑:

“假使50萬人足夠維持大地母神的理智最大值,那麼費內波特剩下的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在發生神戰時,是否也只要顧及五十萬人即可?

又或者,如果一位聖者和一萬人等同,在選擇時誰更重要?

筆者有預感,這是一個相當微妙隱晦的研究方向,因作為信仰“大地母神”的國家,費內波特依然沒有解決底層人民的溫飽問題,在北大陸發生動盪時,也幾乎沒有“逃難的人民衝向費內波特”之類的傳聞和難民潮出現……在鼓勵生育之外(眾神都鼓勵),他們的糧食價格和外國區別不大,反而有時還會因為打著“豐收賜福”的旗號而提升身價,成為供給國內和國外貴族的珍品,身份地位的象徵,教會並不反對,但這和人類信仰“地母神”、“種植神”的本質目的相悖……

這是一處極為古怪的疑點,但可以用和“永恆烈陽”同樣的理由解釋。

眾神不需要做得很好,只需要不是最差即可,因祂們擁有的錨的數量已經足夠維持穩定的“理智最大值”。

特權和優待是對比出來的,當努力無法改變階級和命運時,神國就發揮了它穩定現實的功效。

筆者認為,北大陸雖同時存在七神,但本質上仍然是一神教的世界。

各國基本只有一位神靈信仰,而一個信徒往往也只會信仰一個神……在有多神信仰基礎的國度,如魯恩,費內波特,雖存在細小差異,但兩國對信仰的寬鬆和自由往往體現在“不歧視異教徒”和“改信自由”上。相對而言,在兩國改信,不會失去之前的人脈和社會地位……這是略有進步的開明之處。

“一錨多用”的論題研究暫時擱置,該世界缺乏同時信仰多位神靈的高序列信徒。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而言,“一神信仰”是“多神信仰”的必然演變結果,“一神教”具有最強的凝聚力,最強的執行力,最強的感染力,能夠給神和教會帶來最大利益,人類是社會化的族群。

(一段關於“一錨多用”的推論和實現的猜測)

本論題到此告一段落,筆者會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闡明和星空中“眷族”概念的異同。

1301年1月12日

弗薩克,因撒圖,大雪」

……

特里爾,光明大教堂。

當火雨和硫磺不再落下,漫天的陰影一收,化作一個身穿長袍。金髮偏黑的青年人。

祂漫步在這條熊熊燃燒的街道里,手掌下壓,金色的火焰就消去了聲息。

祂已經開始代替永恆烈陽接受祈禱,安撫慌亂的信眾,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災難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