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策論(第2/3頁)
章節報錯
一路走,一路看,劉景行至崔鈞的書案前,後者仍在伏案疾書,寫好的文章則擺置於案邊。
劉景定睛細看,不禁暗讚一聲:“好字。”其八分書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已然登堂入室,僅以書法而論,考生中當屬第一。
崔鈞有此書法功力卻也正常,需知博陵崔氏以文學興家,世為儒表,崔鈞從祖崔瑗、從父崔寔均是有名的書法大家,崔鈞近水樓臺,書法自然高人一等。
再看其觀點,他認為漢室之所以衰敗至此,昏聵無能的君主當負首要責任,其言辭激烈地道:“後嗣之愚主,長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其信任親愛者,盡佞諂容說之人;寵貴隆豐者,皆后妃姬妾之家……委任宦孽,禁錮忠良,荒廢庶政,販爵鬻官,使天下無不厭漢……”
雖未指名道姓,然而任誰都能看出,他說的是桓、靈二帝。
接著崔鈞又對外戚、宦官發起了猛烈的抨擊,稱:“前朝因外戚失祚,本朝因閹宦傾頹。”
正是因為外戚、宦官長期把持朝政,禍亂朝綱,令賢達退守窮處,忠良擯於下位,遠近失望,遂致奸雄蜂起,天下大亂……
在談到如何復興漢室時,崔鈞認為“承百王之弊,值厄運之會”的今日,已然做不到純法八世(三皇五帝),如今惟一能夠挽救社稷的辦法,便是用霸政。
劉景繼續往下看,越看越覺熟悉,崔鈞所提倡的“棄德教而用霸政”的言論,和他近來拜讀的某書中觀點頗有雷同之處。
劉表或許不是爭霸天下的料,但於文學方面,卻有功於世。且不說其所辦官學,更勝許都太學,單說書籍一項,亂世以來,士民流離,典籍亡佚不知凡幾,劉表安定荊州後,乃“遍求遺書,寫還新者,留其故本,於是古典墳集,充滿州閭。”
可以說,劉表藏書之豐富,若稱第二,當世無人敢稱第一。
當然了,現在都白白便宜了劉景。
劉景近日正好在讀崔寔的著作《政論》,而崔鈞乃崔寔從子,其所寫文章參考了《政論》,所以才讓劉景生出熟悉之感。
事實上崔鈞並沒有一味照抄《政論》言論,他的一些個人觀點亦令劉景感到眼前一亮。
但不可否認的是,崔鈞有《政論》作參考,堪稱高屋建瓴,這讓他在面對一眾競爭者時佔盡優勢。
崔鈞才學本就冠絕諸生,又有崔寔這麼一位文學家、政論家、思想家加持,第一舍他其誰?
…………
“鐺!鐺!擋!……”
午後,清亮的鉦聲響徹於空曠的大堂內,僅剩的幾名考生面露惶急之色,在監考們的一再催促下,磨磨蹭蹭的上交了考卷。
相比於空曠的正堂,此時隔壁便坐內卻是坐滿了人。
每名考生少則數千言,多則上萬言,上百名考生就是數十萬言,劉景不可能一一詳看,他讓諸葛亮、王粲、龐統、蔣琬、韓暨、劉先等僚臣與宋忠、綦毋闓、司馬徽等監考一同閱卷,遴選出優秀佳作,上呈劉景過目。
當最後幾份考卷送過來,劉景大略掃了一眼,見並無出奇之處,輕咳一聲,繼而對室中眾人道:“眼下考試已經結束,諸君以為此次對策,誰為第一?”
宋忠作為考試的主考官,當先開口道:“博陵崔州平文章精妙,政治得失,軍國計略,無所不通,可謂博達,當為第一。”
王粲輕輕頷首道:“崔州平雖承前人之惠,亦有其獨到見解,諸生無有過者,可為第一。”
諸葛亮心裡很是為好友感到高興,笑道:“崔州平乃冀州名士,此番參加考試,非其本意,以其才略,第一當之無愧。”
其餘眾人也都表示認同,崔鈞奪魁,算得上是眾望所歸了。
劉景當即順應人心,點崔鈞為第一,接著與眾人商討二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