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劉景舉荊南之眾,跨江北上,短短數月間,攻佔江陵,席捲大半個南郡,大有一舉吞併荊州之勢。劉表終於怕了,不顧身體病重,急召劉備,卑辭厚禮,請他南下討伐劉景。

劉備自覺機會來了,只要擊敗劉景,他就能夠趁機將手伸進荊南,若是殺死劉景,平定荊南將變得更加容易,以劉表病重,劉琮懦弱,根本鉗制不住他。

當他整合荊南四郡,以為討賊之資,或許劉表已死,屆時他未嘗沒有入主荊州的機會,畢竟同樣的事已在徐州上演過一次。

劉備如意算盤打得響,可惜卻偏偏算漏了劉景這個關鍵。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他,荊南一直被中國視為蠻荒之地,古往今來從未出過什麼顯赫人物,誰能想到,荊南這方淺池,居然能夠養出劉景這麼一條蛟龍來。

今日一戰,劉備可謂是一敗塗地,不但自身部曲折損大半,圖謀荊南的計劃亦宣告破產,只能繼續充當劉表的棋子。

對未來,劉備心中滿是迷惘,看不清前路、看不到希望……

劉備情緒低落了一整晚,不過到了第二天,他又重新振作了起來,這就是他的性格,越挫越勇,百折不撓。

接下來兩日,劉景軍閉營休息,直到第三日,才有動作,他們並沒有急著修造攻城戰具,而是跑到宜城之西另立營壘。

劉備、張允不禁一頭霧水,猜不透劉景的具體打算,不過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劉景軍居然在築堤截流夷水,並驅使民夫挖掘引水長渠,直指宜城。

劉備、張允皆大驚失色。

張允雖然才能平庸,但到底出身大族,通讀兵、史,自然不可能不知道鄢之戰,只是之前未作聯想,如今見劉景築堤蓄水,明顯是想學白起,當即破口大罵道:“劉景小兒,向以‘仁義’自居,沒想到心思卻如此歹毒,竟要效法白起,水灌宜城!如今正值季秋,尚處於豐水期,大水一瀉,不光我等,就連宜城數萬百姓,亦將死無葬身之地。”

然而嘴上叫得兇,張允心裡卻是不由為之膽寒。

既然劉景決定水淹宜城,那繼續堅守宜城,就是坐以待斃。

而現今城中兵僅七八千人,加之新敗,士氣低落,主動進攻劉景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守又守不住,打又打不過,現在唯一的活路,就是在劉景軍決水灌城前,棄城而走。

劉備本就是客將,知事不可為,亦心生退意。

未免夜長夢多,兩人當即決定,今夜雞鳴前,便率兵北返。

宜城以北十餘里有邔國(縣),不過那裡並不保險,兩人打算越過邔國,直接退到百里外的中廬,那裡是襄陽的最後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