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陵、枝江段,東至津鄉,西至上明,長達百餘里的江面上,其中有九十九洲。

當然了,所謂九十九州,只是概數,實則只多不少。

這些江中之洲,大小不一,最大者名曰“百里洲”,洲上有居民城池,桑田甘果,枝江縣的縣治,便設於此洲之上。

歷史上孫權就曾讓孫盛督萬人駐紮於百里洲,建立圍塢,作為江陵外援。

劉景讓水軍立營處,並不在百里洲,而是江陵近左的大洲。

率先登陸津鄉渡口的是劉景軍騎兵,斥候騎兵甫一上岸,便分別馳往東、西、北三個方向。

一支正規軍中,騎兵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軍中可以沒有馳強敵,亂大眾的精銳突騎,但一定要有一支斥候騎兵。

斥候騎兵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非常巨大,如警戒、巡邏、偵查、報信、勾通……等等。

毫不誇張的說,騎兵斥候就是步兵的眼睛,若是沒有騎兵斥候,步兵與瞎子無異。

騎兵之後,步軍亦開始源源不斷登陸。

津鄉人口過萬,頗為富庶,津鄉百姓事先聽聞荊南軍將來,雖然劉景素有“仁義愛民”之名,可津鄉百姓卻不敢信以為真,紛紛攜家帶口,或是躲入縣城江陵,或是避入豪族塢堡,不但鄉野之人逃亡大半,便是居住在鄉邑內的百姓,也是十去六七。

面對來勢洶洶的劉景軍,津鄉吏民第一時間舉城投降,劉景軍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津鄉鄉邑。

不久,劉景在一干文武的拱衛下離船登岸,進入津鄉鄉邑。

劉琦、蔡瑁並肩站在江陵的東面城牆上,望著數十艘遊弋於江上,肆無忌憚的劉景水軍戰艦,兩人皆是氣得臉色鐵青。

目前江陵有大小船隻百餘艘,看似數量不少,其實大多都是不堪戰鬥的輕舟走舸,樓船、鬥艦、艨艟等重樓大艦寥寥無幾,實力還不及劉景水軍的偏師。

因此劉琦、蔡瑁及江陵軍民,只能眼睜睜看著劉景水軍在城外耀武揚威,而毫無辦法。

劉琦與劉表十分相像,身軀高大,容貌溫偉,鬚眉茂美,出鎮江陵一年多,總領軍政大權,讓他身上少了一份浮華,多了一份威嚴,越發與劉表肖似了。

聽到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劉琦收回視線,轉身望去,卻是之前派往當陽的使者回來了。

使者快步行至劉琦、蔡瑁面前,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雙手奉上,口中言道:“府君、軍師,這是張中郎的回信。”

張中郎即中郎將張允,劉表數日前讓他率領五千人南下支援江陵,目前他已帶兵進駐江陵以北百餘里的當陽縣。

說來劉琦和蔡瑁、張允的關係皆不睦,甚至可以稱得上惡劣。諸子中,由於他最像劉表,因此最得劉表喜愛。然而隨著蔡瑁將侄女嫁給二弟劉琮後,一切都變了,蔡瑁和繼母蔡氏一外一內,屢屢在劉表面前詆譭他,而褒讚劉琮。劉表初時不聽,卻架不住蔡氏兄妹日夜不停的詆譭,劉表便慢慢改變了態度,對劉琮日趨寵愛,對他則日漸疏遠。

而張允雖是他的外弟,但張允與劉琮年齡相仿,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關係十分親密,平日沒少幫著劉琮,同他作對。

過去,劉琦心中常恨二人,只是劉景突然崛起,危及荊州基業,他只能暫時拋棄私怨,這一年多來,倒也與蔡瑁相安無事。

劉琦開啟信箋,匆匆掃了一眼,眉頭便忍不住皺了起來。

張允此前已經向他解釋過,不來江陵的原因,他認為江陵有甲士萬餘,谷支一年,足以自守。他這五千人,進駐江陵,不僅作用不大,反而會自陷於重圍。與其如此,還不如駐守當陽,既可為江陵外援,亦可起到襄陽屏障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對此劉琦自然心有不喜,誰會嫌棄自己手中的兵太多呢?

不過張允取得了父親劉表的同意,劉琦也不好多說什麼。

但他覺得五千人駐守當陽,有些太過浪費了,讓張允分他兩千人守江陵,這要求並不過分,沒想到竟被張允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