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有些吏舍已經殘破,劉景特地命人將吏舍重新修繕一遍,確保吏人及其家人無寒凍之患。

只是為人婦者,有侍奉舅、姑的職責,加上種種顧忌,吏人妻、子入住吏舍者僅有三四成。

《管子》雲:“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有為之飢者;一女不織,民有受其寒者。”

前面說過,吏人俸祿不足以養家餬口,吏人之妻大多需要紡績、織屨以貼補家用。

有家境貧寒者五十餘人,劉景設紡室,為她們提供麻枲、絲繭等原材料,及紡績、織紝,綀縕之具,付給工錢,收取布帛。

漢世以皇后之尊,也要“親桑”,以為天下表率,鄧瑗、賴慈雖出身名門冠族,也都習於女工,平日出入紡室,親織衣履。

劉景的做法並未引起爭議,因為漢代一直便有“女子同巷,相從夜績”的傳統,所謂相從夜績,也就是為節省燈火之費,諸女夜間聚在一起,共同紡織。

說實話,這兩件事對劉景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付出的不過是一點錢糧而已,卻一舉奠定了他在吏人心中無以復加的崇高地位,是真正的花小錢辦大事。

劉景為吏人謀福利,同樣也沒忘記百姓,事實上自主政荊南以來,劉景已頒佈多項惠民政策,諸如減免賦稅、廢除口錢等等。這次,他盯上了徭役。

百姓之苦,以徭役為最,尤其戰亂時期,百姓疲於役使,苦不堪言,甚至累及童幼。

《韓非子》有云:“徭役少則民安。”劉景嚴令荊南各郡、縣,如非必要,勿劇於民。

當然,其實役民最重者,正是劉景本人,其年來南討張津,西取武陵,多次徵調百姓運輸軍資。且他明年還將北伐劉表,到時候肯定還會大量徵發百姓。

不過這卻是避免不了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嚴格限制郡縣像過去一樣隨意徵調百姓徭役。

九月中,一疊約半尺高的紙張擺上了劉景的書案。此紙正是臨湘及耒陽造紙匠,遵照劉景所說工序,歷時數月造出的竹紙。

此竹紙色澤土黃,緊緻綿韌,平整光滑,但質地卻略顯脆薄,且對竹料處理不夠精細,紙面上竹筋較多,有不少的雜質。

劉景以現代工業紙張的標準看待竹紙,自然不盡如人意,然而實際卻是,採用後世之法造出的竹紙,遠勝當今之紙。

最重要的是,作為原材料的竹子,在荊南隨處可見,毫不誇張的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再坐者劉巴、桓階、蔣琬、徐庶、鄧芝、賴恭等人,都對竹紙讚不絕口,當他們從造紙匠口中得知,如今造紙坊有匠人、僮客百餘人,日竟可產竹紙上萬張,眾人無不感到震撼與驚喜。

百年前蔡倫改進造紙術,讓世人意識到紙未來必會取代竹、帛,可悠悠百年,紙固然是在不斷發展,卻遠不及人們的期許。而劉景僅用幾個月時間,就解決了上百年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對劉景,眾人心中唯有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