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進入臨沅,下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嚴禁軍中將士侵擾城中百姓,敢有違令者——斬!

武陵郡從今往後就是他的地盤了,武陵百姓,即是他的子民,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日後賦、稅、兵、役,皆出自於民,事關切身利益,他必然要保護治下百姓利益不受損害。

武陵原有郡吏四五百人,或隨劉叡成為階下囚,或暗自隱匿,出府門迎接劉宗者,僅數十人。

更讓劉宗皺眉頭的是,如功曹、主簿、五官掾等郡中大吏,皆不在其中。顯然,僅靠眼前這些人,根本不足以撐起大局。

劉宗先是出言安撫眾吏一番,繼而責令其等,配合己方將士,儘快恢復城中秩序,安定人心。

眾吏散去後,劉宗向坐在下首的潘濬求教道:“潘司馬,今武陵粗定,急需賢達之人,助我治理郡縣。潘司馬乃是武陵本郡人,必然對家鄉人才瞭然於胸,何不為我推薦一二?”

潘濬對此早有預料,略一沉吟道:“武陵地處偏僻,文學不興,卻也不乏才傑之士。臨沅廖立廖公淵,今年雖才弱冠,然其才識兼人,冠於武陵,實乃世之良才也。劉府君如果能夠請出廖公淵,署以功曹,委任政事,不出數載,武陵必治。”因劉宗是他的父母官,因此潘濬稱其為“府君”,而非“中郎”。

“廖立廖公淵……”劉宗心中默唸道。他並未因廖立年輕而有所輕視,桓階就是二十歲時成為長沙郡功曹,廖立既然被潘濬讚許為“才冠武陵”,那就定然有其過人之處,才能未必比得上桓階,但治理一郡,當不成問題。

念及於此,劉宗頷首道:“好。明日一早,我便親自登門拜訪廖公淵,託以功曹之任。”

潘濬又推薦道:“《春秋》之義:‘舉賢不避親仇。’在下有一族兄,名叫潘盛潘子繁,年三十二,為人敦厚朴雅,有長者之風,可出為五官掾。”

廖立年輕而才高,潘盛年長而德劭,對於潘濬提出的這兩個人選,劉宗心中十分滿意。

潘濬最後說道:“有廖公淵、潘子繁總領郡朝,劉府君再選一位親信之人為主簿,便可放手政事,專心對付五溪蠻。”

劉宗聽得連連點頭,不過說到對付五溪蠻,本朝自建立始,足足花了百餘年時間,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簡而言之,就是“剿撫並用,恩威並施。”

此事說來容易,做來卻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

午後晡時,劉宗再度設宴,以饗將士。

由於明日還有要事,劉宗飲酒有所節制,未至大醉。

翌日,劉宗與潘濬共乘一車,前往郭南相里廖立宅邸。

潘濬昨日便已派人提前知會廖立,因此後者沐浴整衣冠以迎。

“明府、潘君親臨鄙舍,立有失遠迎,恕罪、恕罪……”廖立身高約七尺,眉目疏朗,綸巾素袍,舉止從容,風儀出眾。

劉宗對廖立第一印象頗佳,含笑說道:“我昨日詢問潘司馬武陵才傑之士,潘司馬首推足下,是以今日冒昧登門拜訪。”

潘濬笑著說道:“我近年居於襄陽,久不歸鄉,然平日族中昆弟、鄉里故交多有來信,提及足下,莫不讚嘆,我始知家鄉竟然出了足下這樣一位美才。”

“潘君謬讚了。”廖立謙虛地道。繼而邀請二人入室中。書屋

劉宗雖為宗室,卻是遊俠出身,加之入伍多年,素來不喜彎彎繞繞,才一落座,便開門見山地對廖立道:“我此番前來,是想請足下為功曹,代我治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