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1/3頁)
章節報錯
隨著荊州南北大戰爆發,零陵、桂陽二郡唯張羨馬首是瞻,緊隨長沙的腳步,驅除郡縣長吏,援助兵船、錢糧、資儲。
尤其八月過半,秋收完畢,零陵、桂陽二郡的稻穀,透過湘水、耒水,源源不斷運往長沙。
然而當巴丘戰敗的訊息傳來,零陵、桂陽二郡為之震驚,現今荊州大軍隨時有可能南下,二郡眾多運糧船根本不敢繼續北上,便暫時停留於三郡之交的酃縣,一邊觀察形勢,一邊等待後方命令。
未來長沙的局勢,只會越來越糟糕,這批來自零陵、桂陽二郡的運糧船,不出意外的話,十有八九將會原路返回。
不過它們想要離開,還要得到劉景的同意才行。但是很顯然,他不會同意,這批糧食,早已被他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
劉景如今手下的兵力之多,絕非一縣之地所能供養,就算有鍾水、平陽二鄉在背後鼎力支援,亦頗感吃力,等到蔡升、劉宗率眾到來,糧食問題,必然會成為攔在他面前的頭等大事。這批糧食,正好可解他的燃眉之急。
當然,此事劉景以酃縣長的身份來做肯定不合適,他會以張羨及長沙郡府的名義行事。張羨如今面臨的形勢極其嚴峻,肯定無暇理會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在劉景收到荊州大軍南下的訊息,準備封鎖水道,強繳糧草時,褚方隻身來到官寺求見。
劉景原以為他有什麼公事,卻見他進來時手中拿著一封信箋,劉景內心不由“咯噔”一下,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俗話說“只有千日做賊,那有千日防賊的”,張羨鐵了心招攬褚方,不斷來信,劉景能攔住一次、兩次,但終究會有“漏網之魚”。
褚方大步來到劉景面前,手捧書信,俯身下拜,鄭重道:“家母尚在世時,張府君就常常遣人問候家母,並致禮物,家母彌留之際,仍舊對張府君的恩惠念念不忘,令我日後必當回報之。
今年初,張府君來信,欲邀在下北上,共商大事,只是當時長沙局勢較為安寧,我又深受明廷信重,授予部曲,暫時脫身不得,便婉言謝絕了張府君之邀。
今荊州水步十萬,挾巴丘大勝之勢,鼓行而南,長沙危在旦夕。張府君此時又來書信,言辭之間,頗有悲壯決絕之意。
在下昔日深受張府君恩惠,如今張府君有難,在下斷難置身事外,因此敢請明廷準我北上。”
劉景眉頭深鎖,將褚方扶起,嘆道:“子平,你可知道,荊州足有十萬大軍,這個時候去臨湘,幾乎和送死沒什麼分別。與其如此,還不如留在酃縣,為府君外援。”
褚方神情堅決地搖頭道:“在下心意已決,明廷不必再勸。”繼而又道:“明廷心懷大志,才器絕人,在下與明廷相識雖短,亦為之折服。奈何張府君有恩在先,不得不往。這次臨湘之行,如果僥倖不死,在下定會返回明廷身邊,再效犬馬之勞。”
褚方將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劉景還能說什麼呢,唯有點頭放行。他緊緊拉著褚方的手,說道:“子平,你才幹出眾,實不該埋沒於荊南方寸之間,所以我希望你能保重身體,安全歸來。異日,你必有機會名揚天下。”
劉景這番話口氣極大,彷彿跟在他身邊,日後必能名揚天下。
這卻正是令褚方傾心的地方,大丈夫豈可無志?當年高祖見秦始皇車駕,敢言“大丈夫當如是也”;世祖見執金吾出行,嘗嘆“仕宦當作執金吾。”
劉景此時勢力雖小,卻素有匡扶天下之志,比之身為宗室,坐擁一州,卻只知自守的劉表、劉璋二人,高出何止千百倍?
“諾。”褚方重重應道。
劉景又道:“子平,你這次北上,準備帶多少人馬?”
褚方麾下有一營八百人馬,主體以酃縣人為主,已組建一年有餘,褚方常常率領他們縱橫湘、耒二水,清剿寇盜,頗為精銳。
說實話,這支營兵不僅是褚方的心血,也是劉景的心血,被他視為自己的嫡系,他不可能讓褚方全部帶走。但如果褚方只帶走兩三百人,他絕不會阻攔。
褚方毫不遲疑道:“張府君之恩,僅施與我一人,此次張府君召喚,我自然是獨身前往。”
“這怎麼行?”劉景聞言大感意外,道:“子平,你為人固然英勇,可孤身北上,實在太危險了,還是帶一些人馬為好。”
褚方搖頭道:“面對十萬荊州大軍,就算將八百人全部帶上,也無濟於事。張府君看重的,想必也不是區區數百人馬。”
劉景立時陷入沉默,這話沒錯,張羨坐擁臨湘十萬軍民,根本不缺幾百士卒,他缺的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半晌,又問道:“子平,你打算什麼時候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