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那些自帶茅竹、材木,無償為市井修建屋舍的百姓,全是劉景讓褚方私下找來的“託”。

不過隨著劉景“探訪賢德之人四十餘,皆免徭役”的訊息在酃縣傳揚開來,結果真的有人來市井義務幫忙,雖然不拿分毫,卻幹得比“託們”還要起勁。

起初來的都是被劉景免徭役的賢德之人。要知道,酃縣每年皆要修築牆垣、堤壩等工事,徭役非常繁重,百姓苦不堪言,他們得以從中解脫出來,發自內心感激劉景,因此願意無償幫忙。

這些人皆是閭巷、鄉里的名人,德行素著,備受尊敬,影響力非常大,足以輻射千百人,很多人受到他們的影響,亦自發前來市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不過數日,市井便煥然一新,屋舍連棟櫛比,甚是齊整,總算不再是之前那副寒酸簡陋的樣子。

完工之日,劉景率主簿褚方、功曹龔英、廷掾谷瑁等縣中大吏,親赴市井,為之“解土”。

後世常言“犯太歲”、“太歲頭上動土”,所謂的“犯太歲”即是指“動土”,在漢代,修房掘地是一件非常犯忌諱的事情,需要“解土”,以避災禍。

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記載:“世間繕治宅舍,鑿地掘土,功成作畢,解謝土神,名曰解土。為土偶人以像鬼形,令巫祝延以解土神。已祭之後,心快意喜,謂鬼神解謝,殃禍除去。”

這是比較“正統”的方法,劉景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對此自然是嗤之以鼻。

然而身在一個迷信巫祝的時代,太過特立獨行絕非好事,解土儀式,哪怕僅僅是象徵性,也要舉辦,否則百姓無以心安。

當日天氣晴爽,風亦止歇,數以千計的百姓早早就聚集於市樓前,皆目向北方,翹首以盼。

等待中,百姓私下議論紛紛:“前任張廷君年紀稍長,可性格嚴苛,為政剛猛,過於激烈。相比之下,劉廷君年紀稍輕,卻敦厚仁愛,為政寬和,這才是一縣之君該有的樣子。”

“沒錯。諺雲:‘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劉君既是高門,又舉孝廉,卻是一位真正有德有才的君子。他昔日曾為市吏,所以最知我等市民之苦,乃以自俸為市作屋。”

“只是……”有人半喜半憂地道:“只是聽說‘銅鬥鐵尺’之法,便是由劉君所創。”

市樓重新鑄造了銅鬥鐵尺,置於各門,並且一改昔日軟弱之相,凡是試圖破壞者,不管有何身份背景,無一例外都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一市為之震撼。要說這背後沒有劉景的授意,誰信?

此法一經實行,市井之中,不管是小商小販,抑或豪商大賈,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

“來了……”

“明廷……”

“劉君……”

劉景及諸大吏的車駕一至市中,數以千計的百姓頓時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聲。

“為市作屋”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劉景免除了那些賢德之人的徭役,而透過這些人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劉景輕易就獲得了酃縣士民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