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與縣中大吏照過面後,登上專為他準備的黑絲蓋車,嚴肅則上了一輛黑布車。

數十騎士在前開路,近百步卒護衛兩側,酃縣諸吏則尾隨其後,一路浩浩蕩蕩,直奔酃縣東郭門。

酃縣東臨耒水,北靠湘江,西依諸山,南面則是由耒水沖積而成的廣袤平原,一望無際。

由此可見,酃縣頗佔地利之勢,一旦爆發戰爭,敵人很難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展開大規模攻擊活動,唯有從南側強攻。

換句話說,酃縣只要留下少量兵力監視其他三個方向,而專心防守南面,即可高枕無憂。

劉景私下猜測,這或許就是當初選擇在此處低窪地帶建城的原因所在。在那個戰亂頻繁、蠻越遍野的時代,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問題,其他都是次要的。

酃縣城郭距離耒水並不遠,劉景坐在車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酃縣那黃土夯築的堅固城牆。

酃縣和衡山鄉邑一樣,藉由靠近江水的優勢,引耒水為護城河,寬度達十餘丈,垂柳依依,流水咚咚,其上甚至可泛小舟。

酃縣城郭呈長方形,週迴約四里有奇,荊南地區的縣治城郭,大抵都是如此規模。

車隊進入酃縣東郭門,轉而向北,很快就來到縣寺大門前。

酃縣縣寺一如漢家傳統,設有四門,南面為正,門前立有二座雕刻精美的石質望柱,這就是桓表,也被稱作“華表”。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桓表皆為木製,本朝以來,開始逐漸使用石柱作桓表。

除了桓表外,縣寺門口還置有一面牛皮大鼓,縣寺立鼓的主要目的是聚集百姓,發號施令。

與郡府一樣,縣寺大門兩邊也有“塾”,穿過兩塾中間的寺門,繞過罘罳,即進入廷中。

酃縣城郭雖然不大,縣寺卻佔地極廣,幾乎“圓亙城半”,其內屋舍建築新麗殊甚,過於長沙郡府,看得劉景暗暗皺眉。

縣寺中最顯赫壯麗的建築,無疑是正堂,即縣長升堂聽事之所。

縣長平日大多時候是在正堂隔壁的“便坐”辦公,漢代郡、縣之長,能夠三日一聽事、五日一朝會,已經算是勤政的表現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正堂之後,是長官的居所,稱為“縣舍”,縣令之所稱為令舍,縣長之所稱為長舍,縣丞之所稱為丞舍。

正堂與長舍之間以圍牆相隔,牆中開門,此門稱為閤,因其內就是長官的居所,能夠進出者皆為親近之人。這也是功曹、主簿、主記、賊曹等門下親近吏的由來。是以縣中諸吏到此皆止步。

嚴肅的丞舍與劉景長舍比鄰。昔日陳留名士吳祐為膠東侯相,每次在後園中散步,常常能夠聽到隔壁縣丞之子的諷誦之音。二者住地之近,由此可見一斑。

長舍屋宇已經打掃乾淨,器具亦全部換成了嶄新之物,原本無需如此浪費,然而前任縣長乃是意外死於任上,自然不能再繼續使用這些東西,是以全部更換。

在龔英等人的陪伴下,劉景逛遍長舍諸室,又去後院轉了一圈,對居住環境頗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