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恭今年剛剛而立之年,身高七尺三寸,方面大耳,眉若潑墨,眼若點漆,一部絡腮鬍為其平添了幾許英氣。

賴恭出身零陵大族賴氏,乃是賴叔潁國君第七十三代孫,其家族之源遠流長,可見一斑。

其為人才器不凡,乃是零陵名士,名著荊南。劉表入主荊州後,四處徵辟地方名士,賴恭亦在其中,如今任刺史部從事一職,今日難得休沐在家。

對於襄陽傳得滿城風雨的劉仲達,一開始他並沒有和妹妹的季叔,曾做過他弟子的劉景聯絡在一起,雖然劉景也叫劉仲達。

在他的印象裡,劉景就是一個不學無術之徒,如何能寫出被邯鄲淳、梁鵠推崇的書法?如何能作出《勸農》、《停雲》這樣廣受南北士人好評的詩來?

直到他有一次當面詢問治中鄧羲,得知字帖是從族兄鄧攸處所得,劉仲達乃是其“愛婿”也。

賴恭是知道劉景和鄧氏女郎指腹婚一事的,這時才終於意識到兩個劉仲達是同一人。

此事對賴恭造成了極大衝擊,哪怕事實擺在面前,也難以接受,最後他給胞妹賴慈和劉景各寫了一封信,試圖一探究竟。

如今,劉景的回信便在手中,紙上所寫之字宛如宮殿廟宇,氣勢堂皇,凜然有威,和襄陽流傳甚廣的劉仲達字帖如出一轍,甚至更勝一籌。畢竟如今其字帖皆為轉摹,哪及真人手書。

二者確為同一人,賴恭心底最後一絲疑慮也已煙消雲散。

令他茫然不解的是,信中的劉景沉著穩重、謙虛有禮、才華出眾、志向遠大……和他印象中的劉景全無半點相似之處。

透過胞妹的親筆書信,劉景歸鄉以來事無鉅細盡皆呈現於眼前,變化之大可謂天差地別,若不是瞭解胞妹的為人,賴恭怕是會誤以為胞妹在故意吹捧劉景。

從前子路整日聆聽孔子教誨,亦難改心性,而劉景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令自己整個人脫胎換骨,想不通、想不通啊!

一名頭戴蒼巾的奴僕走進來稟報道:“主人,潘承明到了。”

“快快有請。”賴恭立刻回過神來,出門相迎。

潘濬約弱冠之年,身量中等,相貌堂堂,其頭戴黑紗小冠,身穿褐色卷草紋錦袍,行走之間,大袖飄飄,甚有風度。

“承明,你可是有一段時間沒來我這裡了。”賴恭跨出房門,拉著潘濬的手說道。

兩人一個是零陵郡人,一個是武陵郡人,皆屬於荊南地區,算是半個同鄉。

潘濬爽朗一笑道:“賴君為刺史部從事,公務繁忙,在下怎敢冒然打擾。不知賴君喚在下前來所為何事?”兩人並無深交,因此賴恭此次找他,必是有事。

賴恭邀潘濬入座,說道:“我前時與劉仲達通訊,他在回信時捎回十卷書,託我歸還於你,這是劉仲達給你的信。”

潘濬恍然大悟,接過信件,賴恭又道:“我素知承明與劉仲達相友善,只是沒想到你竟然會將宋仲子的《周易注》借他。”

“在下亦是憐他家裡遭逢大變,日後多半難以重回襄陽,這才將宋師的《周易注》借給他,希望他就算留在家鄉,也能堅持學業。”言訖,潘濬開啟信件,一看之下,頓時愣在當場。